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深刻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
· 深刻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378号
第19378号:第04版 2023-12-29

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

□王晓明

产业强则实体经济强,实体经济强方能国强。在新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变量,也是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就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关键,结合自身禀赋特点和比较优势,加紧改变、重塑再造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目前形势看,内蒙古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比较优势较为显著。一是能源资源富集。内蒙古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稀土储量占全国的4/5,20多种矿产保有量全国第一,风能资源全国第一,太阳能资源全国第二,是全国唯一新能源年发电量超千亿度的省区。二是农畜产品优质。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粮食产量全国第六,牛奶、羊肉、牛肉、羊绒等产量全国第一。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环抱京津冀、毗邻晋陕宁、联结东三省、辐射俄蒙欧,呼包鄂乌、赤峰、通辽已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拥有对外开放口岸20个,全国近一半的中欧班列从内蒙古过境。四是创新能力和潜力逐步提升。内蒙古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

下一步,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抓好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与功能开发。一是支持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研发平台建设。聚焦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煤基新材料、石墨烯、氢能、生物制药、生物育种、草业等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提早筹划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二是鼓励和支持研发平台提升能级。加快推动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研究支持创建稀土新材料、草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鼓励在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以资源要素集聚和制度创新为基础拓展平台功能。在不断完善资源要素集聚和制度创新双重功能的前提下,实施平台载体提质增效行动,不断扩大企业“朋友圈”,提高企业使用平台积极性,加速平台提质增效,唤醒更多“沉睡”的创新资源,让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

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与融合。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需要依托创新实现价值增值,创新链需要通过产业链实现价值转化。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在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氢能等个别行业领域实现创新引领,在新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部分行业领域取得局部领先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等多数行业领域实现跟进创新步伐。通过科技创新重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持续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转移和应用体系,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配置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技术评估、授权交易、成果展示等方式,将创新链上产生的技术成果向产业链转移,实现商业化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共同演进的“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有组织、成体系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统一规划,通过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增进产学研协同共治、深度合作,从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

深化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一是要跨区域、跨产业、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全面梳理和整合区内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主动加强与科技创新优势地区、领先企业协同联动,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入参与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积极争取更多合作事项、合作项目,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同市场。二是倡导和支持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走出去”。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发起各类创新合作项目,并通过设立研发中心等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赢得发展主动权。支持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新能源发电、绿氢制备、煤炭高效灵活发电、新型电力系统等研究与实践,融入高能级创新网络和创新平台,合力破解科技难题,推动人才交流、技术交易、思想碰撞、资源共享。三是持续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先进技术和优秀经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交流和学习,在开放合作和交流中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协同创新和合作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一是构建人才培养协同体系。进一步夯实高校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推动科研院所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科创平台、实验基地和研发项目等。构建企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矩阵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有效对接机制,并根据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战略目标来系统化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和国家人才战略布局上给予倾斜。支持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落实有关地区性津贴倾斜政策。三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价值。实施鼓励科技人才流动政策,建立科技人才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采用灵活多元的岗位聘任模式,努力集聚创新人才。主动承接东中部科创人才辐射,为科技人才量身订制支持措施,通过“以才荐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辐射面。

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障。一是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障涵盖领域要广、层次要深。政策和服务应覆盖不同领域,如医药健康、智能装备、大数据等产业,以形成全面的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和保障的主体也需要覆盖到不同所有制的大中小企业,如针对大企业加大资源开放和共享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要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形成能够深耕细分市场和专业领域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构筑不同所有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此外,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障也应涵盖不同层次的创新。二是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障要能够起到有效激励和引导作用。要不断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通过推进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建设、强化研发过程服务、奖励制度、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创新活动,助推科技人才释放巨大创新潜能。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服务保障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制度和服务保障要能够随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政策制定者需要不断跟踪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据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