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态监测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今年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至少达500个内蒙古多部门联合打击食品药品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加快推动应急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图片新闻图片新闻法国总统任命阿塔尔为新总理图片新闻“十四冬”冰壶项目青年组比赛打响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开展生态监测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 今年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至少达500个
· 内蒙古多部门联合打击食品药品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
· 加快推动应急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法国总统任命阿塔尔为新总理
· 图片新闻
· “十四冬”冰壶项目青年组比赛打响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388号
第19388号:第03版 2024-01-11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发布———

开展生态监测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

核心阅读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近日发布。我国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观测数据、产品、工具、知识和服务,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遥感技术支持。

1月5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自2012年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跨部门组织国内优势科研力量,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监测,对地观测能力日益提高

“目前中国已形成气象、资源、环境、海洋等地球观测卫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对地观测能力日益提高。”《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我国对遥感数据非常重视,遥感数据在农、林、地、矿、海洋、城市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好的贡献,其综合效益从区域到全球、从静态到动态的应用也展现了很好效果。

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介绍,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国和联合主席国,中国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观测数据、产品、工具、知识和服务,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遥感技术支持。

2012年至今,我国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3大主题,陆续发布了涵盖11个专题序列的31个分析报告及127个数据产品。专题序列包括陆地植被、陆表水域和城市3类典型要素,粮食生产与安全形势、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4类热点问题,以及洲际尺度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冰冻圈和生态环境脆弱区4类重点区域。

从全球、洲际、生态分区等尺度分析碳损失和碳吸收的综合效应

《年度报告》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等3个专题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数据与信息支撑。

据“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良云介绍,该专题报告聚焦森林变化和不透水面扩张这两种最显著的土地覆盖变化方式,分析了森林损毁、森林恢复和不透水面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全球、洲际、生态分区等尺度分析了碳损失和碳吸收的综合效应,形成了1985—2020年全球森林损毁碳损失、森林恢复碳吸收和不透水面扩张碳损失等数据产品,可为开展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显著,森林损毁和森林恢复均呈加速态势,不透水面持续扩张。1985—2020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12.1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由每年6.84万平方公里增加至19.89万平方公里。监测结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显示,全球森林损毁和不透水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增长态势。1985—2020年,35年间森林损毁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297.10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45.10亿吨碳;不透水面扩张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4.48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5.94亿吨碳,碳损失速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

森林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中国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

据“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介绍,该专题报告完成了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监测和全球粮食供应形势分析,评估了其间发生的典型气候事件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并聚焦干旱减缓效应与耕地休耕现象,揭示了干旱减缓能力提升、耕地利用水平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的贡献,可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高粮食生产韧性提供重要的决策和信息支撑。

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2023年全球极端事件对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为28.74亿吨,同比增加1414万吨,增幅0.5%。

报告认为,近40年来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16个玉米主产区、12个水稻主产区、12个小麦主产区以及5个大豆主产区分别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结构调整以及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的抗旱能力。中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但是非洲、美洲以及澳洲部分主产区的抗旱稳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习生赵林参与采写)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