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杉
相约内蒙古森工,大兴安岭样样红;
根河小雨林滋润,停伐迹地挺青松;
乌力库玛转型快,砍树蜕变看树中;
日出雾海白桦林,飞行编队护林空;
冷极栈道林深处,卡鲁奔山康达岭;
安格林内林俗园,件件旧物寄深情;
莫尔道嘎白鹿岛,小火车动绕林行;
万顷林海生息地,生态恢复建奇功……
———“相约内蒙古森工”生态文学笔会学习参观有感
当汽车驶离林间公路,拐进莫尔道嘎安格林工队风情园的瞬间,我立刻被矗立在院中的林区铁锅炖“八大锅”巨幅标牌所吸引。标牌上镶嵌着的八口大铁锅底下,仿佛灶火正红。锅中的食材,也仿佛正热气腾腾,香飘四溢,沁人心脾。
铁锅炖“八大锅”标牌对面,是安格林工队风情园展厅。走进展厅,我的眼睛一亮,那些留有伐木工人使用痕迹和汗渍、体现智慧的老物件,在我的眼前熠熠生辉。当年,林工队就是利用这些老物件,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爬冰卧雪,历尽艰辛,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和林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展厅内的老物件林林总总,采伐、运输、集材、归楞时使用的大、小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等一应俱全,件件充满真情。
迎面一尊有百多年树木年轮的木桩横切面标牌,首先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由于年代久远,木桩上的横切面颜色已经泛黄,年轮略显暗淡,字迹也有些模糊,需仔细观看才能看清楚。当我俯下身来,仔细观看时,只见左侧一排的标签上,标注着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昌起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共第十八、十九、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年轮上都有精准的呈现;右侧一排标签上,标注和呈现的则是,莫尔道嘎森工公司,自从开发建设以来的局属管辖,企业定级,安格林林场建立,首次举行升国旗仪式,天保工程的实施,商品材产量的调整,工队风情园建设,转型发展尝试,举行停伐仪式,开展环境整治,承办金秋赏山节,直到建局五十周年大庆等大事的节点、时间,在年轮上也都有精准的标注,并且历历可数。
那一刻,是年轮上的呈现和标注,使我的心情顿时安静下来,它帮我打开了思路,让我能够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展厅右侧,两名伐木工人雕像,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他们肩扛卡钩、搬钩、压脚子、支杆头儿,手握斧锯,大踏步奔向大森林伐木的形象,令我肃然起敬,不禁让我想起那个年代林区火热的生活。
两名伐木工人头戴大耳朵狗皮棉帽、柳编安全帽,身上穿的棉工作服、皮袄,以及手上戴的棉手闷子、皮手闷子,脚上穿的棉胶鞋、毡疙瘩等,展窗里均有展出。据说,这些劳动保护用品,都是林区大会战时,林区工人家属,组织动员起来,在人人争当好后勤活动中,为林场工队一线的伐木工人们精心缝制的。这且不算,妇女们还往山上送热水,在一线为工友们缝制衣服、裤子、鞋子等。夜里,她们去河边为食堂挑水,面对“嗷嗷”嚎叫的森林狼、猞猁,敲水桶给自己壮胆,竟然也乐此不疲。
两名伐木工人伐木时手握的油锯,应该是最先进的GJ-85型油锯,展窗里也有实物展出。其实,展窗里不但有GJ-85型油锯的展出,而且还有大板斧、戗锯、大肚子锯、弯把锯和国产051型柳州油锯的展出。
这些采伐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充分反映了林区的开发历程是在不断的变革中进行的。最早是大板斧在林区当道,接下来是戗锯、大肚子锯传入林区,由一人砍树变成了二人伐树。大肚子锯的长度在一米五左右,锯的两端有立柄,跟锯板平行,中间穿有木棒,有锯齿的一面呈大抛物线形,两端对称,中部鼓起如肚。因其是两人操作,工作效率又高于戗锯和板斧,故被称之为二人夺或者快马子。这种锯伐木时劲是省了不少,速度也快了很多,但是必须得两人站着操作,碴口留得高伤材不说,弄不好还会伤人。后来,从日本引进了弯把锯,并实行了“砍碴、留弦、抽片、夹楔、一面倒、喊山”等一整套安全伐木法,由二人操作变回到一人操作,操作起来更方便,也更灵活,碴口留得非常低,最低的达到离地面二十公分以下的距离,生产效率陡然提高,同时还增加了安全系数。然而,自从林区由苏联引进“友谊牌”油锯开始,到国产051型柳州油锯和GJ-85型油锯等的大量投放林区,林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效率和安全指数一日千里,不但大大降低了伐木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显示出了科技进步的威力。
两名伐木工人肩扛的卡钩、搬钩、压脚子和支杆头等工具,是林区普遍使用弯把锯以后,采伐作业重新调整编组时使用的工具。即:采伐作业时规定为三人一组,分别由支杆工、采伐工和造材工组成。工作流程分工为:支杆工负责采伐前的树下杂物清理,采伐时用支杆支撑树杆,确定和把握树的倒向,还要负责树倒后的打杈工作;采伐工负责采伐;造材工负责把倒在地面上的树,按储材标准截成段,俗称“造件子”。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这些小工具,就都派上了用场。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小工具叫树起子,纯铁制成,板斧般的形状,没有薄刃儿,侧边有鼻儿,鼻儿上可以系彩色红布条等鲜艳的东西,用着好拿,看着显眼,不易遗失到草里。它的作用是:当锯条锯入树木一半儿以后,将其嵌入锯口,起到防止夹锯的作用。另外,它还有树倒前帮助倒木定向的作用。至于展窗里的杠棒、掐钩、绳悠和扒门等小东西,则是人力集材抬木装车时,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
在林区,林工队集材抬木装车时,有许多行话是外人听不懂的。比如,他们管抬木时最后一副肩的代称“耍龙”;管抬木时左右摇摆叫“画龙”;管抬木者膀子后面由于长期受杠棒挤压而隆起的肌肉疙瘩叫“钱包”,又叫“蘑菇头”;管六至八人抬木时用的工具叫“把门”;管木材散乱未归、放满楞场叫“摊煎饼”;管抬木弯腰挂钩的状态叫“哈腰挂”,等等。
关于这些行话,有人索性将其编入了林区的“瓦杠号子”中,唱出来既幽默诙谐、轻松好听,又无形中协调了抬木工人们的步伐。号中唱道:
(领):哈腰挂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挺腰起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推拉把门呀!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别画龙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耍龙哥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压钱包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前边拐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后边甩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领):哈腰撂呀嘛!
(众):嗨呦!
(领):呦喝嘿呀!
(众):嘿!
这一支号子唱完,抬起的大木头也就到了该去的地方,接下来便回头再去抬下一根……
往里走,展厅右边的小竹铺上,放着一个老旧的藤条行李箱。行李箱下面的铺板上,铺着用棕树皮缝制的床垫,床垫上盖着白底蓝条纹图案的家织布床单,这正是当年闯关东的男子汉,带着家人的希望走进林区,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实际上,当年林工队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伐木工人中,山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一声号令,几万名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大批闯关东来的自由职业者,陆续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采伐奇迹。
展厅左侧后排的展窗中,展有大兴安岭深山老林里名贵的珍菌。几只面包蘑、桦树蘑寄生在枯枝老干的缝隙中,依然保持着采集时的生长状态。尤其那一丛丛个性化十足的灵芝,饱满充实,褐色不退,看上去营养成分和水分依旧保存在身体里,鲜活的程度仍然令它们容光焕发,依稀可人。
桦树蘑和面包蘑属森林里比较细腻、嫩滑的菌类品种,做菜时既可做主料用也可做辅料用,煎、炒、溜、炸、炖均可,还可以做馅料。灵芝也叫灵芝草,在中药中的地位非常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灵芝会益人面色,到老时也青春容颜不改。评剧《白蛇传》里有一段戏,演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贞,由于五月端午在丈夫许仙的敬献下,多饮了几杯雄黄酒,导致午夜里露出原形,吓死许仙,白素贞历尽艰辛、不远万里盗来仙草,救活许仙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那株仙草其实就是灵芝草。可见,灵芝草在百姓心中还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在灵芝丛的旁边,一段还在冒油的松明子,悠然地躺在那里。一旁的标牌上,赫然解释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厅里掌灯,山外点明子,给三爷拜寿……”念白中的“明子”,即为松明子。又进一步解释说,松明子乃是樟子松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油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在树上形成一块块油脂的松节包。林区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常将其从树上取下来,劈成小块儿,用其照明、引火,至今还有人仍在使用。
展厅左侧前排的展窗中,两段干木桩的后面,展有森林狼和猞猁的标本。森林狼张着大嘴,虎视眈眈地站在那里。据说,它那身青灰色的皮毛颜色,会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它那两只狡猾而迷离的三角眼,此刻瞪得溜圆,已然显露出不可小觑的凶光。而猞猁则显得不那么吓人,但它那粗壮的四肢、机警的双耳、灵活的身躯、明亮的眼睛、尖利的牙齿,加上善于隐蔽偷袭的个性,也足以令人心悸。知情人透露,这些野生动物,曾经长期伴随在林工队的伐木工人左右,但从来未受到过任何伤害。直到现在,它们依然在这片林海里,无忧无虑地繁衍生息着。如今的林区人,更加珍爱野生动植物,他们在“收拾斧锯、再启山林”的今天,由原来的“砍树人”变成“看树人”华丽转型的同时,也继承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展厅中间,摆放着两副当年使用过的集材工具———牛套子和马套子。由于两副套子的体积庞大,占去了展厅大厅里的大部分空间。从实物中的牛样子、牛搭腰、马夹板子、马套包子、套子车的木花轱辘轮胎和牛马套绳的使用痕迹及磨损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些物件,曾经经历过频繁的使用过程。据知情人讲,这两副牛套子和马套子,是林工队在使用“爬山虎”拖拉机、汽车牵引车和小火车等机械化运输工具之前,使用的一种畜力运输工具,它们与河溪流送、水路运输同属于一个时期。它们的特点是,简单、灵活而又方便。当在林间遇到特别大的木材时,它们可以单独集运;遇到小一点儿的木材时,也可以多根并拢,收集到一起集运。它们还能够上到山的上方,把陡坡、沟壑处的木材,一根根集中到运材道上来,然后,再套上马爬犁、牛爬犁,将成堆的木材,一批批地运往山下的河边或者是储木场。
此外,在展厅一隅,还摆放着当年林工队采伐作业时,使用过的手摇电话、老暖瓶、马提灯、嘎石灯、马蹄表和山东快壶等。其中,那把山东快壶引起了我的兴趣。不是我看它有多么的好看、多么的实用和多么的金贵,而是我看到它的时候,发现它是纯手工制作的,并且造型奇特,觉得既简单又好玩,最起码它还是一个山东籍伐木工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在一个圆柱形的铁桶上方,用一根对折着的八号铁条穿过,铁条的折弯处用作壶的耳朵,铁条的另一头用作壶的把柄和提手,铁桶的下方是用耐火材料密封着的。这显然是某位山东籍小伙的心爱之物。壶的旁边有标牌,标牌上写着四个大字和一大段小文字。四个大字为“山东快壶”,而那一大段小文字只能看清“来历”二字,其余的怎么也看不清楚,不知是何时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是否是漏了雨水,受了潮湿,氧化了墨汁所致也未可知。但从快壶被烟熏火燎的样貌上,可以看出,这把壶,从打它诞生之日起,在一线采伐现场,可能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它的主人,并起到了一壶多用的作用。它的主人,似乎天天用它烧开水,天天用它煮热粥、烧菜、炖肉,天天用它温烈酒。
谈到温烈酒,知情人介绍说,在林区,林工队采伐作业时,似乎真的是离不开烈酒。因为那时的木材运输,大多是用套子从大雪的山上,将一根根木材集中到运材道上来,然后,再套上马爬犁、牛爬犁,将成堆的木材,一批批地运往山下的河边或者是储木场。运往河边的木材,要靠河水流送。冬天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开河道刨冰时需要喝烈酒,木材推入河中“赶羊”时也需要喝烈酒,赶羊人背上背的水壶里,装的都不是水,而都是烈酒。他们说,烈酒能壮英雄胆,驱寒来得快,取暖也迅速,热量非常足。除了运输工需要喝烈酒以外,采伐工、打枝工、造材工、归楞工等工种,劳动作业时也都是在寒冷的冰雪中进行,都需要喝一点烈酒驱寒取暖。烈酒是林工队的好朋友,并与林工队的缘分极深,奉献也极大。著名诗人郭小川,在他《林区三唱》之一的“祝酒歌”中,曾经这样写道:
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
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三杯酒,三杯欢喜泪;
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
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宣誓的会……
林区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可能就与这烈酒有关;林区人斗风雪、战严寒、只争朝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争先的大无畏精神,也可能与这烈酒有关。烈酒曾经陪伴着林区人,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显示:大兴安岭及东北林区的木材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据了解,从一九五O年抗美援朝开始,到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都是大木头在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到一九六O年前后,国家全部还清苏联外债时,大兴安岭及东北林区提供的木材,占据了全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安格林工队展厅里的这些老物件,存在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它们,它们只是普普通通、经济价值不高的一堆旧物;但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它们,它们就是珍品、就是林区人的记忆、就是不可复制的孤品、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人奋斗历程的光辉写照和心血、汗水、智慧的结晶。
我相信,这些老物件的存在,不是用经济价值的多少就能够衡量得了的,它们会转化为不朽的精神动力,必将留存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