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张良恩和特布沁慰问森林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人武部官兵和一线职工恩和特布沁等集团领导看望慰问离退休老干部政府工作报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 张良恩和特布沁慰问森林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人武部官兵和一线职工
· 恩和特布沁等集团领导看望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 政府工作报告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411号
第19411号:第01版 2024-02-08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任仲平

(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二)

思想的引领,犹如征途中的旗帜、远航中的灯塔。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开放特征,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河西走廊,敦煌传奇千年;江西瓷都,泥火变化万端。穿越历史烟尘,跨越高山大河,敦煌与景德镇,两颗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浪漫辉映。“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敦煌文化与陶瓷文化淬火窑变,古老的中华瑰宝、时新的艺术形式,融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为一体,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新生。从石窟到瓷窑,从彩绘到青花,千年记忆融入千年技艺,海内外有识之士云聚,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 P市场化、国际化。客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见证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奏响新时代文明交流的丝路乐章。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伟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明体达用”中指引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别开生面,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呈现“郁郁乎文哉”的景象。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十一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体”的层面的基本架构;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十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用”的层面的主要内涵。

“明体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或来自宋元,或补于明清,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所修葺,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在脚下延伸。“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从中,我们可以探寻“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奥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在“体用贯通”中指引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使经济文化化,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展现出更加旺盛的蓬勃生机;使文化经济化,活化千年文脉,激发文化潜能,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从用“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再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和“用”有机统一,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凸显了实践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下转第二版)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