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热“雪”激情 “冻”感十足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 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 热“雪”激情 “冻”感十足
· 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417号
第19417号:第01版 2024-02-21

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森工集团持续推进国企改革工作

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借助旅游市场强势反弹有利时机,梳理总结合作经验,拓展合作方式范围,提升旅游产品的营销力与影响力,2023年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完成经营总收入2437万元;

图里河森工公司积极推进图里河酒业发展,三款酒类产品荣获第十一届内蒙古“名优特”产品品牌质量奖,并准予使用内蒙古“名优特”集体标识;

森工集团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深入开展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推进碳汇产业发展,2023年累计实现交易额2267.6万元。

…………

这是森工集团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缩影。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3年,森工集团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引领,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发挥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牢牢把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这一改革重点,围绕优化经济布局结构、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等中心工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以“多子落”带动企业“全面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企运转更高效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57户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森工集团负责经营保护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森工集团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2008年、2015年、2020年进行了多轮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

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剥离了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政、企、事、管办“四分开”,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轻装上阵打牢了坚实基础,建立了以生态主业为核心,碳汇、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2020年,森工集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变局、开新局,紧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设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顶住改革起步晚、基础弱的巨大压力,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00项重点改革任务目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森工集团的新定位,森工集团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提质增效的企业目标,对林区产业发展线路、规划、布局等进行重新调整,在集团总部机构优化调整中组建成立了产业事业部,注资成立了旅游、林下、碳汇三家公司,按照林区产业板块实施专业化整合,消除区域内无序竞争,对外打造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和融资平台,培育与森工集团发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产业,林区产业实现了由“静”到“动”、由“旧”到“新”、由“无”到“有”重大转变。

2023年,森工集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围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开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守绿换金”,聚力壮大林下经济“借绿生金”,奋力推进林业碳汇“点绿成金”,稳步开发生物质能源“壮绿增金”,努力打造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内一流现代林业集团。

扛牢生态保护建设主责主业,国企动能更澎湃

2023年,森工集团聚焦生态保护建设主责主业,立足国企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破立并举、系统集成,全力以赴优生态、兴产业、促改革、惠民生、强党建,各项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全力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设立各级林长830人,“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衔接贯通、高效传动的协作机制基本形成;高质量实施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深入贯彻天然林管护“四到省”要求,100%落实管护责任;聚焦“严细实专精早”,严格落实责任,突出火灾防范,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防治等体系建设,完成“四率”指标。

———做大做强森林“四库”,森工集团聚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做好由“绿”到“金”大文章,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林区接待游客66.66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56.53万元;围绕林粮、林果、林药、林蔬、林水、林菌、林禽、林畜等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奋力推进林业碳汇,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提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林区20个保障性苗圃,在保障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苗销售业、绿化施工业,切实提高产业附加值。

———健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全面推进全员绩效考核,开展月考核、季考核、年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差异化分配绩效薪酬,工资收入实现“能增能减”;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2023年764名高校毕业生和工勤技能人员引进工作全部完成;分类制定和下达考核目标,合理设置指标及权重,推动生产经营责任制考核更加科学、导向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以“大起底”行动为抓手,集中攻坚“两非两资”清退和“压减”任务,强化高负债和长期亏损企业专项治理,盘活利用各类闲置资产,推动各类问题“清仓见底”,促进企业“瘦身健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施策,把“输血”解困变为“造血”脱困。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旅游产业等,组织动员职工群众走发展家庭经济的勤劳致富之路,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林业职工,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

(下转第三版)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