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中央财政设立“三北”工程补助资金内蒙古启动治理草原超载过牧专项行动图片新闻图片新闻胡塞武装称使用自制导弹袭击以色列红海城市内蒙古生育津贴等业务实现“免申即享”图片新闻产业“火”起来人气“聚”起来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 中央财政设立“三北”工程补助资金
· 内蒙古启动治理草原超载过牧专项行动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胡塞武装称使用自制导弹袭击以色列红海城市
· 内蒙古生育津贴等业务实现“免申即享”
· 图片新闻
· 产业“火”起来人气“聚”起来
· 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公告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500号
第19500号:第03版 2024-06-05

确立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

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人民日报记者 刘志强

6月1日起,《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补偿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综合性、基础性行政法规形式予以巩固和拓展,确立了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

《条例》明确规定,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补偿资金规模逐年增长。“《条例》的出台,从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提出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王心同介绍。

稳定中央财政投入方面,《条例》明确国家加大补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扩大补偿实施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这将有力保障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持续投入,稳固生态保护政策体系的基本盘。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方面,《条例》明确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这为不同地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形成各级政府共同投入、流域上下游共抓保护的格局。

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方面,《条例》提出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多种方式,其中既包括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推动交易市场建设,也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还包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等。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出台《条例》,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护长效投入制度体系,有利于让生态保护主体吃下定心丸,全力保护绿水青山。《条例》以补偿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搭建起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也能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说。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