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磊 姚旭峰)9月11日至12日,北部原始林区雷击火和边境火预警扑救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联合攻关会议在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召开。
此次会议由国家林草局雷击火和边境火防控技术国家创新联盟、国家林草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组发起,森工集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森林防火和应急管理学科组主办,森工集团应急事务部、科技部、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承办,旨在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共同探讨雷击火和边境火预警、扑救、保障关键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森林防灭火工作深度融合;通过集成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应用,为雷击火的防控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合作共赢,全力推动林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
会议期间,与会森林防火研究专家、学者作了题为《森林雷击火发生机理及预防》《航空扑救雷击火案例分析》《避雷设施与雷暴及雷击火点关系研究》《多源卫星火点监测应用及雷击火可燃物含水率风险研究》等主旨、学术、技术、测试报告,发布了《森林区域雷电拦截技术规范》T/LYCY 4062-2024团体标准、《森林草原防灭火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两项成果。同时,举行了大兴安岭森林防火国家林草局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并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奇乾、乌玛林业局进行装备试验与野外测试。
据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中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的北方针叶林原始林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该地区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也会经历干雷暴活动,雷击火和边境雷击火发生较多。2020年以来,国家林草局雷击火和边境火防控技术国家创新联盟连续三年在北部原始林区开展了系列科研攻关活动,联合进行了无人机雷击火早期防控试验、火情侦查试验、灭火装备和给养运输试验,以及中、小尺度气象环境协同监测体系软硬件系统的测试,推动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立项批复,为雷击火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今后,将继续优化雷击火预警指标体系,研发有人机和集群无人机协同巡护与联动识别技术,提高雷击木定位精度,构建国家级雷击火数据库,研发国家级雷击火监测预警系统,覆盖雷击火主要发生区。通过合作创新科技平台的引领带动,聚焦行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成果集成试验,进一步提升北部林区雷击火防控科研水平和生态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