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正扬帆为森林防火工作插上科技“翅膀”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活动聚焦“四个到位”强化安全生产守好林海护“团圆”图片新闻王翠丽∶三十载探索只为那一抹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改革风劲正扬帆
· 为森林防火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 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活动
· 聚焦“四个到位”强化安全生产
· 守好林海护“团圆”
· 图片新闻
· 王翠丽∶三十载探索只为那一抹绿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589号
第19589号:第01版 2024-09-20

王翠丽∶三十载探索只为那一抹绿

王翠丽,现任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从事营林事业30余年,先后担任内业员、种苗技术员、西伯利亚红松技术员、森经处技术股股长等职,在西伯利亚红松引种、林业科技研发推广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公司劳动模范、林区第二十届劳动模范、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自治区第六届“北疆工匠”等荣誉称号。

西伯利亚红松材果兼优,具有极强的抗寒性。引种西伯利亚红松对丰富我国寒温性森林树种组成、提高森林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物种组成具有重要意义。王翠丽接任西伯利亚红松技术员后,大胆改变嫁接绑扎方式,采用剪砧方式,创造了嫁接当年成活率高达99%的历史纪录,接穗当年生长量提高了2倍,突破了多年来成活率低的瓶颈。

2006年,林区从俄罗斯引进1万多株西伯利亚红松接穗。为更多保留优良基因,王翠丽果断决定采取形成层对形成层新的嫁接方法,现场为工作人员讲解、指导,保证了细小接穗的成活率,经统计嫁接8000余株,当年嫁接成活率达88.2%,创造了外引接穗嫁接数量最多、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接穗利用率最大的纪录。

在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过程中,王翠丽胆大心细、勇于创新,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她采取人工授粉方式,提高西伯利亚红松坐果率;培育出阿里河种源的西伯利亚红松苗木,证明了西伯利亚红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完全能够完成子代繁育,使引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高枝多头嫁接方法缩短采穗时间,提高采穗量,成为快速营建采穗圃关键技术;利用自然低温处理西伯利亚红松种子,探索出适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西伯利亚红松催芽技术;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西伯利亚红松优良种质资源引进项目,争取国家科技推广项目资金170万元,营建种源实验林200余亩,培育嫁接苗7万余株,营造西伯利亚红松科技示范林1万余亩,为阿里河森工公司成功建设全国唯一的西伯利亚红松良种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础。

2011年,王翠丽攻克了花楸育种难题,培育出4000余株花楸苗,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花楸人工育苗第一人;2012年,她带领技术员开展13种容器苗轻基质配方试验,确定了最佳轻基质配方,解决容器苗上山运输困难问题,创造了高效率、低成本、资源环保的育苗模式;2014年,她和同事们一起钻研野生榛子的驯化繁育造林技术,成功培育出近200万株榛子苗,总结出平榛根蘖移植和实生苗造林的技术规程,营造榛子经济林2万余亩,助推产业转型发展;2016年,她接管大棚蓝莓培育工作,通过精细管理,使新定植大棚苗木在结实、结果枝、基生枝培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如今,王翠丽已是西伯利亚红松培育专家,先后取得7项自治区科技成果,完成7项中央财政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森工集团工会供稿)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