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自序《诗词中国》:开辟宽阔与生机勃勃的精神空间读懂植物的智慧书写东北大地的生态能量《如何阅读一棵树:探寻树木的生命密语》《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园境》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王蒙自序《诗词中国》:开辟宽阔与生机勃勃的精神空间
· 读懂植物的智慧
· 书写东北大地的生态能量
· 《如何阅读一棵树:探寻树木的生命密语》
·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园境》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夜里好! 当前期次是:第19732号
第19732号:第04版 2025-03-24

读懂植物的智慧

□金佳音

2017年深秋,我在书店发现一本叫作《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的小书。当它的绿色布面书封跃入眼中时,我的心情仿佛在北方早春的枝头发现第一簇新芽。而真正捉住我的好奇心的,是书名下方隽秀淡雅的一行小字:“植物智能的认识史”———“智能”,难道不是拥有大脑的动物独具的天赋异禀吗?

这本小书,我在后来两天的差旅途中便读完一遍。行文轻巧,言简意赅,却醍醐灌顶。

作者讲故事般娓娓道来,细数人类对植物的“刻板印象”。比如,一株植物并非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植物并非无法运动,只是运动速度较慢(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相当快);植物不仅有人类具有的五种感觉,还有人类所没有的许多感觉(例如,能够精确测量土壤湿度,确定水源方向,感知重力和磁场,等等);植物不仅能互相沟通,还可以与动物交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作者认为,在相对宽松的定义下,“智能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虽然没有脑,但它的根系扮演着“数据处理中心”的功能,成千上万的根尖构成了一张极为精密的网络,不断地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着评估,然后向其他器官发出指令。合上书本,我对植物、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已大为改变。

缘分真是奇妙,与这本小书邂逅不久,我竟有幸成为该书作者曼库索教授的第二部引进版著作的中文译者。这本书的书名本意是“植物革命”,但出版方为它取了个更有趣的名字:《失敬,植物先生》。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松果和麦芒,它们会根据空气湿度变换形态;我惊叹于勃奎拉藤的“演技”,它能通过精准拟态所攀附的植物以保护自身;我感慨于亚马孙王莲的智慧,竟凭一片叶子挽救了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植物,这些建构方式与动物全然不同的生物体,以其模块化的结构和散布全身的智能,为人类提供着无穷的启发。

2024年,曼库索教授的《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中文版出版,我再次有幸翻译。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贯的轻快风格讲述了植物的旅行故事。一种植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生根、繁衍,演化出不同的亚种,所经岁月也许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漫长。

被作者称为“征服者”的牛津千里光,从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的山坡上出发,凭借果实上毛茸茸的白色冠毛乘风西行,百年间便遍布大不列颠。如今,原产自南半球的千里光属植物已遍布全世界,仅在中国就多达160种,其生命力之强让人震撼。

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植物数量达82%之多。植物以其独有的沉默、坚韧和人类难以理解的庞大,在这颗星球上生存繁衍了数十亿年。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植物从来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我们却受傲慢和利欲的蒙蔽,严重低估了它们。

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正在加速运转。或许是时候慢下来,好好观察一株植物,看它是如何在不动声色中完成“征服”的———植物的胜利从不靠坚船利炮,只凭对生存的虔诚。这些绿色精灵用亿万年写下的生命寓言,值得人类以更谦卑的姿态阅读。

毕竟,在植物这里,所谓“智能”从不是大脑的专属,而是深深扎根大地、静听风起风息的生存智慧。

(据人民网)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