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龙应台散文《目送》之后,有幸又读到秦昊作品《常客》一书。作为常年奔波在外、远离家乡的我,有更深的感触。
弹指一挥间,我在银川工作已20年。在这20年当中,我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仅有18次。两次没有回家:一次是2014年,因工作繁忙,过年期间工作需要值守;再就是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家人相互之间的安全。
作家秦昊在书中写道:“我们所有人,从离家的那一刻起,都被一种模糊的冲动怂恿着,欣然出发,踉跄独行,似要探寻‘答案’,却发现到处都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无论能否给出答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家乡的常客。”
秦昊的确是一句中的,他的话,不仅是我的故事,也许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龙应台的《目送》,让我和那些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更加真切的感悟到,每次回家时、离家走父母远送的情景。像朱自清的《背影》,但又不同于那个背影。我每次回城前,父母会早早的站在村口的路旁,用眼睛跟着我的车轮一寸一寸往前挪,就像我用眼睛在汽车的后视镜里一寸一寸的看着父母的身影在缩小。
如今,我的母亲已去世两年多。去年回老家,我在回程前,父亲形只影单站在村口的路旁。我知道,车子开走后,在那条空荡荡的路口,父亲会站立很久很久,用他已经浑浊的眼,目送着我。而我,同样会在汽车的后视镜中,目送着父亲,一直到找不到父亲的身影。
《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人生就是在不断目送的过程,正如每次父母目送我们,而我们每次目送自己的孩子一样。
常年在外的我们,对常客的理解是:常,是一种永恒;客,是一种疏离。
当我们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无意间,与周身的一切都成了“常客”。
(作者单位:天豹运输七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