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是可以学会的》实践分享
同学们:
今年,十一在线主要工作着眼于学以致用、实践落地。着重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根据学习卓有成效的五项技能,要提炼出十一建的时间管理文化、每个岗位的贡献、如何要事优先、如何有效决策,如何构建组织发挥培训作用等等。所以,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是把高深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讲清楚、讲明白,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什么是管理者;二是什么是阻碍卓有成效的因素;三是如何变得卓有成效;四是有效性不等于成果。(卓有成效是产生成果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技能,卓有成效是可以练就的)
一、什么是管理者?
书中讲到:“由于拥有知识和职务,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责任的人是管理者”。这是管理者基本特征,举一个例子:比如市场部营销人员做了一份《区域市场研究报告》,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那么他就是一个管理者。定义中“职务”指的是职权资源,只拥有知识是不行的,比如提到的市场营销人员,他要有“向上建议”的渠道和权力,才能承担责任。
我们实践中的误区是什么?比如监工,尤其在项目部存在这种情况,施工员不知道自己的贡献是什么,忙碌于督促劳务公司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集团曾经提出过,施工员为了他人优质高效的工作,自己应该做好哪些事情(要能够做好施工计划、材料准备,优化施工流程和工序,保障劳务作业快速到位、高效开展,来源2022年职代会讲话)。再比如说,充当传声筒角色,将上级要求简单向下传达,这其实也没有为组织工作做好贡献。
我们经常要问自己的不是你监督什么,而是你的贡献是什么。再比如财务人员“四大贡献”,如果不践行“四大贡献”,那他就只是一个监督者,而不是管理者。
一定不能将管理者与管理多少人等同理解,管理人绝对不是管理者的基本特征。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实行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方式,而非基本特征。
书中讲到(20页):“现代组织当中的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前提是他由于担任职务或拥有知识,需要承担做出贡献的责任,从而实质性地影响所在组织取得绩效和成果的能力”。其中强调要对实现组织绩效有贡献;通过这句话,大家可以清楚的理解管理者概念。正如刚才康至军老师说,首先你要保持空杯心态。如果没有空杯心态,我们很难克服之前“管理者就是管理手下”旧的错误观念。只有具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才不会把施工员做成“二监理”,不会将生产经理界定为“督促”职能。
刚才,欧阳开贵讲到,要把独特的知识融入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如何用所学的知识满足客户需要,保证客户价值创造。
二、什么是阻碍卓有成效的因素?书中提出“组织困扰”四个小助手:
一是管理者的时间通常属于别人。每天上班后扑面而来的突发变化、上级的指令、客户的要求,时间不属于自己,这是困扰我们有效的一个因素。怎么善用时间,形成什么样时间管理机制融入企业文化,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是管理会被迫忙于“日常作业”,除非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与工作的现实情况。事情本身不会告诉你它的重要程度,我们日常是根据“事件发生顺序”去工作,而有效的管理要求我们“要事优先”,要基于贡献,分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三是身处组织之中意味着,只有自己的贡献被他人使用,一个人的工作才是有效的。比如,组织部门得出一份干部研判报告,没有提交相关领导去研判,那么这项工作就是无效的;二级单位集约策划形成一份施工组织策划,但是项目部看不明白、落实不到位,那么这项工作也是无效的;商务合约管理部制定出一份标准化手册,但是没有得到执行落实,那么这项工作也是无效的;财务人员提出风险预警建议,但是没人重视、采取行动,那么这项工作也是无效的。所以,工作有效要求成果为他人所用。
四是组织成果产生于外部,组织内部只有成本。集团提出高质量发展四个特征:市场规模在价值创造中持续扩大、经济绩效在创新管理中持续提高、核心能力在系统学习中持续筑牢、人才力量在优秀文化中持续汇聚;这四个特征就是十一建的成果区域。我们每天的工作要试着回答:能不能帮助接到更多更好的活,能不能提升项目管理效益和效率,能不能帮助员工成长。如果我们的工作解决不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工作大概率是无效的。比如,咨询造价服务中心的贡献,首先是报价合规,其次要为后期结算奠定良好基础;党委组织部将合适的干部配置到合适的岗位,就能产生绩效成果。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要根据各自贡献,认真分析各项工作能不能助力绩效成果,如果不能,那么这项工作有没有必要去做都要认真分析。
三、如何变得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与个性无关、与个人魅力无关。德鲁克告诉我们,有效与天生素质没有关系,有效是后天练成的。德鲁克有一个很基本的观点,“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情”,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解读。
一是组织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等协作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任何一项工作成果都有多种因素协作。二是卓有成效是一项习惯,只要练就“五项技能”(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就会走向卓有成效。三是通过工作分析、职务整合,让工作变得更有成效。“黑人女工”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通过工作分析整合,让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今年是集团“创新驱动发展年,”创新不是有天分的人才能做到,德鲁克说普通人也能做好创新,只要系统分析七项变化(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来源《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预示的机遇,并且积极采取行动,就能做好创新;这是每个人都能练就的技能。
书中强调,有效性是知识工作者一项特殊的技能。比如,造价员需要掌握电脑制图、造价定额等技能;要想成为一名造价员就必须要掌握这些技能。同理,要想掌握卓有成效技能,就必须练就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项技能。
书中讲到(37页):有效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一整套惯常做法。惯常做法谁都可以学会,而且看起来特别容易学会,就连七岁大的孩子也能弄懂,但要做到很好却非常难。要学会它们,必须经常反复练习,就像学乘法口诀,不断背六六三十六,一直背到恶心,熟练到成为不需要经过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要学习惯常做法,方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四是简要解读五项技能:一是善用时间。一般管理者的逻辑思维是对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有效管理者的思维是对抗人的惰性和惯性,让“事件适应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时间管理不是排序、不是做计划,而是取舍,专注于应该做的事情。二是重视贡献。集团准确界定了集团机关部门贡献,通过本次换届界定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贡献,但是还有很多岗位贡献需要进一步界定。重视贡献就是成果思维,成果只有被人所用才是有贡献,成果不被人所用就是没有贡献。我经常在讲,绩效考核之所以难做,是因为大家总习惯于在考评上下功夫,没有识别每个岗位的贡献是什么,如何衡量贡献。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的贡献是什么,如果能够清楚自己贡献,也就能够知道自己在8小时内应该把哪些事情做好。三是用人所长。两个维度:要发挥组织力量,发挥每个人长处,只有长处才能产生绩效;管理者要更多看到人的长处,而不是问题;要激发长处,适应任务。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务界定得已十分清楚,要围绕任务加强训练,让自己长处更长。四是要事优先。如果不懂得重视贡献,也就谈不上要事优先。要事优先是基于清楚界定“应该干什么”的基础上;如果不清楚自己的贡献是什么,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也就不可能做到要事优先。一定要记住要让“事件适应时间”,而不是“时间适应事件”。五是有效决策。比如要出台“职务职级管理办法”,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界定问题、达成共识,最终可能导致结果没有成效,这是有效决策的重要性。比如人事决策,可以界定为用人所长或者人事导向,对问题不同的界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效决策首先要正确的界定问题。再比如信息化工作,集团界定的目标就是“三个提升”,而如果将信息化目标界定为工程行业一流,可能就会购置很多硬件、软件,但是没有促进管理绩效的提升。
所以,卓有成效是可以不断练习的,本次我们要通过学习界定清楚每个岗位的贡献,形成十一建的时间管理文化、要事优先文化,构建有效决策模型,让学习内容在实践中落地。
四、有效性不等于成果。
我很赞同康至军老师观点:成果=资源×有效性。要想取得成果,只有有效性是不行的,对于我们每个管理者来说,资源就是知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也就不可能有成果,因为我们是知识工作者。我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管理知识、练习五项技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有效,而且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希望大家通过有效性训练,形成组织文化,再加上专业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取得绩效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