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子的记忆

在土地承包责任制尚未实施的年代,麦客子这一群体对我来说,仅存在于父亲口中的旧社会故事里。他们是为地主富农收割麦子的专业队伍,而我,作为一个未曾亲眼见证那段历史的孩子,对麦客子的了解仅限于听闻。

农业合作社时期,家中的经济状况因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独自挣工分而显得尤为拮据。每年的农历三四月份,家里就已经开始借粮度日,我更是时常向同学们讨要馍馍充饥。尽管我们村的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颇高,但分到我们家的粮食却总是少得可怜。那段苦涩的记忆,如同书中的痛苦曲折情节,让我不愿过多提及。

然而,当土地终于分到了各家各户,收麦子却成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三夏大忙时节,天气多变,要想确保颗粒归仓,必须争分夺秒。就在这时,麦客子如同天降神兵,为我们的丰收之路铺平了道路。

麦客子们大多来自甘肃,他们三五成群,自带镰刀,从东到西,一路收割。他们的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渴了就喝凉水,饿了就由主家管饭。他们的速度惊人,一个上午可能还在这个村子,下午就已经转战到了另一个村子。他们自带行李,晚上就睡在村民家的外房檐台上,为的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我们完成收割任务。

记得我们家第一次请麦客子时,我还在地里挥汗如雨地劳作。突然,母亲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她已经领着三位麦客子来到了田间。他们一人一垄,割得飞快。我回家给他们取水的功夫,八分地的麦子已经快割了一半。母亲在家为他们做饭,割完麦子后,他们吃了饭才会去下一家。他们的饭量特别大,母亲特意为他们炸了油饼,凉拌了洋葱黄瓜。

当时,割一亩地的费用大约是十元钱左右。他们只负责割麦子,不负责捆和拉。因此,他们在前面割,我们还得在后面捆。等送走了他们,我们就要拉架子车将麦子转运到场畔。虽然只和他们接触了短短半天的时间,但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佩服他们魁梧的身材、结实的双臂以及那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割麦的速度。假如放到现在,没有联合收割机的话,估计收一亩地的费用至少要上百元。

我们家连着几年都请麦客子帮忙。虽然每次只给他们十元钱,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我们通常会让他们割一部分,我们自己割一部分,以最快的速度、最划算的成本完成收割任务。

然而,自从有了联合收割机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麦客子们。但每当麦子成熟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们。那些曾经在我家田间挥汗如雨、为我们收割麦子的麦客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第五工程公司 王兴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