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刘禾张宇
西峡作为河南省30个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之一,着眼于扶贫资产提质增效,创新集体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激活现有资产潜能,念好“增效经”,为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出了西峡答卷。
公司化运营“保”效益
“还是县里想得周到,光伏发电村里没人懂,设备维护就成了问题。现在有了公司兜底,我们这心里也踏实了。”该县西平镇后塘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定均感慨说。
后塘沟村是该县最后一批脱贫摘帽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该村2018年投入24万元建成光伏扶贫发电站,实现村集体年收入2万多元。可李定均心里一直有一个担忧,光伏发电是新兴产业,如何才能管理好、维护好,从而保证收入稳定。李定均所担忧的正是今年该县集中攻坚的难题。
光伏发电作为该县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县光伏产业规模达8760兆瓦,大小电站909座,分布在全县不同区域,产业规模大、技术人员少、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成为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该县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志功新能源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光伏产业经营管理,创新推出保底收益的管理模式,保证每个村集体年保底收益3万元,每户收益2000元,其余收益归公司所有,充分调动了运维公司责任心和积极性,做到问题有人管、设备有人看、资金有账查。同时,该公司采取以工代训,在当地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实现光伏产业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
光伏产业只是该县对扶贫资产创新管理的一个缩影。以保运营、保管理为目的,该县基础设施类和公益类项目,分类成立运维公司,创新机制建设,明晰产权管理,实现各类扶贫资产有机构管、有资金维护;以保产业、保发展为目的,对中华蜂、奶山羊、山茱萸、香菇等产业经营类项目,通过县内龙头企业实施“四保”模式,保托管协管、保教技术、保技术员待遇、保产品兜底销售,推动产业经营类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股份制联营“增”效益
菌、果、药是西峡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而冷库在储藏运输、拓展市场、对冲风险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脱贫攻坚期间,我县共建立村集体冷库138座,但在实际运营中也发现了经营水平低、竞相杀价甚至闲置无收益等问题。”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德林说。为了破解经营类扶贫资产同质化问题带来效益低的瓶颈,该县成立了扶贫资产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经营管理,通过就地就近仓储,降低运输成本,使全县138座冷库得到激活,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150万元。
“我县还引导金融部门参与,为扶贫资产赋能。”该县副县长李松介绍说,“在专业公司全面代管的基础上,将集体扶贫资产进行统一打捆,以公司为依托,以现有固定资产作担保,政府按照1∶10注入贷款风险金,引入金融活水,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推进扶贫资产滚动升值。”
社会化运行“提”效益
“一月伙食费300元,中午饭不重样,吃得好,我都胖了。”在丁河镇丁河村幸福大院吃午饭的“四集中”对象张老汉,满心欢喜地说。
丁河村幸福大院由原丁河镇敬老院改造而成,拥有房舍85间,标准住室40间,床位80张。在满足兜底保障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重点吸纳残疾、大病、独居老人等。目前,该院已入住36人,其中脱贫户15人,非贫困户21人,脱贫户每月收费300元,非贫困户按照身体状况,收费1000~2000元。
“为了改善入住条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对象,丁河村在保证原有公益性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引入社会资本承包经营,对‘空巢’老人实行有偿入住,不仅实现村内‘空巢’老人家门口养老,也解决了幸福大院入住对象少,资产浪费和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人员少等问题。”该县民政局局长赵建国说。
今年以来,该县围绕农家宾馆、产业扶贫基地、幸福大院等扶贫资产,通过撬动社会资金注入,吸引本地公司、新型经济组织、乡贤能人等筹集资金参与共建,推行社会化运行,实现互惠共赢,保证了扶贫资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据了解,脱贫攻坚以来,该县累计投入3.45亿元对1106个扶贫资产项目分类落实提质增效措施,全县经营类扶贫资产年累计增加收益1700万元,收益率保持在13%以上。
“扶贫资产体量庞大,类别繁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但同时,用好扶贫资产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挖掘扶贫资产潜力,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探索。”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