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被骗上百万元含恨离世香港成世界最长寿城市小报亭希腊社会的圆心各国的小费文化国家边界奇观
第0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2期:第0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4-12

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等骗术“围猎”老人

有人被骗上百万元含恨离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会销”、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
    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
    66岁老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
    直到死的那天,66岁的北京市民王权购买的大量钱币、收藏品也未能如愿拍卖。
    2014年底,王权的女儿生了二胎,老伴前去照顾,王权独自居住在四惠附近。
    据王权女儿回忆,2017年初,她曾听到疑似收藏品销售人员给父亲打电话,邀请父亲前去公司洽谈,他一口答应。当她询问时,父亲回答:“反正没事,去看看。”
    王权从2012年查出胰腺癌,多次化疗、住院后,于2017年8月去世。女儿在房间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他至少在8家公司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花费180多万元。
    在女儿印象里,王权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经常吃剩菜剩饭,有时还会捡别人丢弃的家居物件回家用。
    花上百万元买收藏品或纪念币,王权的妻子和女儿却并不知情。
    女儿有次听王权提过“想赚些钱留给孩子”。那时的王权还因患癌需定期化疗、住院,花费不少。女儿猜想父亲为了减轻她的负担,也在想办法自己挣些钱。
    但这些已入手的收藏品、纪念币再难以出手。2017年6月,王权脚都化疗麻木得没法走路了,还要去收藏公司,想把手中的藏品出手换钱,未果。
    在王权的微信里,曾在去年7月联系一家公司的销售员,询问藏品什么时候能出手,没有得到回复。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位销售员经常给王权发早安、天气预报等信息。
    那时的王权已是癌症晚期。1个月后,王权去世。
    女儿在王权的手机里发现,有些电话号码没有备注,但几乎每天都会打来,而且有很长的通话时间。
    王权生前把所有购买收藏品、纪念币的明细记录在账本上,银行交易凭条也夹在其中。女儿根据这些信息找收藏公司退款,发现有2个公司已经跑路,3家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不退。
    68岁老人执着买纪念币拿房抵押贷款
    因执着买纪念币,68岁的北京市民张佩芳在家里引爆连番“冲突”。
    9个月前,张佩芳在一家收藏品公司员工的介绍下,将自住的一套房子抵押贷款了100多万元,用于购买该公司的纪念币。家人及时发现后,保住了房子,但钱还得还。
    为劝说张佩芳不再相信收藏品公司,家人甚至对她动用了武力——— 张佩芳的姐姐给了她两个耳光。
    这让张佩芳感到毫无尊严。她认为,谁都不能理解她,“等纪念币升值了拍卖,到时候可以赚300多万。”
    2017年5月开始,张佩芳在朝阳区SOHO现代城的北京燕文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听信业务员的“升值论”后分多次购买了钱币、纪念币。
    这是一个曾被多次曝光的骗局———收藏品公司将低廉的纪念币甚至正在流通的货币,以高价卖给老人,鼓吹能大幅升值,同时许诺在一年或一年半以后帮助老人将购买的纪念币拍卖,获得更大收益。但拍卖只是幌子。
    张佩芳买纪念币花了70余万,在业务员的建议下,她瞒着家人拿房去做抵押贷款。由此引发家庭“冲突”。
    张佩芳和家人闹得最凶的一次,正是在这次“冲突”之后。
    为了还贷款公司的债,她要卖掉女儿住的另一套房。女儿抄起凳子就要砸她,两人大吵一架后互相不再说话。
    推销员为打动老人直接叫“爸、妈”
    在老人被骗的各个案例中,“闺女”“儿子”的身影频繁出镜。
    他们与老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普通的推销员或业务员。记者采访多位受骗老人发现,这些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有的推销员甚至直接管老人叫“爸”“妈”。
    但他们只是视老人为“猎物”,在取得老人信任后继而行骗。
    “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一些公司业务员的上岗培训课程。
    记者此前在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暗访时,公司培训员工多次强调,要注意关爱老人。“到老人家里,提点水果,到了扫扫地,走的时候带上垃圾。等你要卖货的时候,他还好意思不买吗?”
    员工很注意维护与老人的关系,白天上班时,他们会站在菜市场门口发礼品领取单。见到熟悉的老人,会上去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还会对老人撒娇,“去一下吧,给我捧捧场。”
    一名保健品销售员说,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后,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独居空巢老人成骗子“优质客户”
    记者采访多名被骗的老人发现,他们均未与子女同住,有的还是丧偶独居,每月有数千元的退休金。
    在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上岗培训中,这类老人是他们潜在的“优质客户”。
    张佩芳目前与老伴居住在密云的一套两居室,女儿住在附近另一套房。儿子住在城内,一两周回来一次,吃顿饭就回城,平时的交流都是些家常话。
    张佩芳的老伴喜欢打乒乓球,有自己的爱好。而她没有,除了打扫卫生做饭,平时出门最多的就是去各种保健体验店坐坐。
    她家附近有多个保健品体验店,常有免费领鸡蛋、面等小礼品的活动。张佩芳去得多了,和一些业务员也就熟了。
    张佩芳儿子说,母亲看很多推销员都来自外地,“不让人挣点钱怎么行?”她非常心疼他们,还把自家被子送给一位关系好的推销员。
    因为平时与子女沟通少,不少老人购买保健品或收藏品、理财产品时,家人并不知情。
    有被骗老人的子女坦言,平时对老人缺乏关爱,也不是太清楚老人日常的动向。子女的缺位,导致骗子有机可乘,通过关心“取代”了子女在老人心中的位置。从而让老人一步步陷入骗局不可自拔。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骗子是聪明的心理学家,从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骗子代替了父母在心里对子女的要求和需求。也正是因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才让骗子钻了空子。 据《新京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