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昌荣为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不懈努力老画师为孩子免费授书画姑苏老片区改造治理惠民生为名城之窗编织网格木雕老艺人巧制红木乌篷船水上卫士酷暑保洁为民
第1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期:第1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02

木雕老艺人巧制红木乌篷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轻轻擦拭着眼前的“红木乌篷船”,张红根眼里满是欢喜。他和徒弟龚利耗时八个月创作的“红木竹节乌篷船”昨日正式完工。船身长139厘米,底座50厘米高,这是迄今为止张红根原创作品中最大型的红木竹节摆件。
    新作“红木乌篷船”就摆放在他的客厅里。眼前的这艘红木乌篷船栩栩如生,除了等比例缩小外,与真实的乌篷船相差无几。细节处理得也十分精妙,船舱的每块船板都可以灵活揭开。红木“竹篾”编织而成的船篷卡在船沿,船上搁着两支桨,活灵活现。
    张红根是苏州姑苏区红木竹节雕刻非遗传承人,家住平江街道官渎社区。他从15岁开始接触竹节搭件,这门手艺已经跟随他半个世纪,经他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红木工艺制品数不胜数。
    据张红根透露,他在自己动手创作前,特地带着徒弟龚利赶赴绍兴瓜渚湖实地观察。过去八个月,张红根和徒弟龚利每天窝在工作室9个小时。这件作品耗费250多斤红木料,平时仅够做一张方桌的原料却在张红根手里“幻化”为一条精致的红木乌篷船。
    船篷由深浅不一的暗红色“竹篾”编织而成,此“竹篾”并非普通的竹片,而是用锉刀锉出的竹片状红木条。几十条“竹篾”被一条一条编织起来,形成5个拱形船篷。船篷堪称整条乌篷船的精髓之处。红木不具备竹条的韧劲,稍微弯折一下就会断裂。张红根和龚利利用电烘枪将红木条烘热以增加韧性,然后“趁热打铁”进行编织。“温度降下来,红木条又会变得脆弱,有一条断掉就前功尽弃了,之前编好的部分也就成了废料,所以必须一气呵成。”对他们来说,制作船篷也是整件作品最耗时的地方。
    船体深浅不一泛着红光,肉眼看不到任何接缝。“接合的部分是用钉子钉起来的,用锉刀把小木钉一点一点锉出来,再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光滑,做出来的乌篷船不容易晃动,非常扎实。“一件作品的构思、创作是我觉得最刺激、最迷人的过程。”这种对红木雕刻的痴迷和享受,支撑着张红根一路坚持。
    环顾张红根的家,除了粉刷好的墙面几乎没什么装修陈设。电视柜上摆着“新欢”乌篷船,生生把电视机挤走了。与大家印象中的传统红木商人相比,张红根的家朴素至极,饭桌、椅子、茶几、电视柜都出自他之手。“一般都在工作室待着,这里就是我晚上回来睡觉的地方,没必要那么讲究。”张红根说得很平淡。“今年63岁了,还想继续做下去。接下来想做个更大的(摆件),至于做什么还没想好”。张红根端起手边的茶抿了一口,这位跟红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非遗传人,誓与红木竹节雕刻一直“杠”下去。
(苏艺 一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