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作品奉献给消费者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30

把最美作品奉献给消费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天工开物》上记载:“良玉所集京师,工匠则推吴郡。”自古以来,以“工巧”取胜的苏作玉雕享誉各地。到了21世纪,苏州相王弄一带玉雕艺人云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器爱好者。在与相王弄相连接的苏州十全街上,有一家杨建发玉雕店特别引人注目。玉雕店里,工匠们正聚精会神雕琢璞玉。展示厅里,各种玉器琳琅满目。一件又一件获奖作品巧夺天工,令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杨建发玉雕店主人杨建发大师告诉记者,古书《考工记》说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 长期以来,杨建发玉雕遵循古训,精雕细琢注重创意,力争把最好作品奉献给消费者。
始终在探索中追求更好
    杨建发玉雕店创始人出生于太湖之滨。那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缂丝、苏绣、玉雕、石雕等。儿时,杨建发经常和小伙伴到附近的玉雕厂玩,久而久之,玉雕艺术之美便扎根在他心里。17岁时,杨建发踏上玉雕之路。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非科班出生的他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白天埋头苦干一整天,晚上自学画画三小时。如是,他坚持了整整三年。2005年,杨建发创建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开始新的玉雕生涯。坚定走玉雕这条路,他不知道能走多远,只是争取把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好;最初是为了手艺需要,后来,便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执着。经历越多,眼界越开阔,人生观也会大不相同。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其目标始终如一——追求更好。
    因为工艺熟练,杨建发开始接触各种题材的玉雕作品便发现,只要肯静下心专研,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尝试的。他终于感觉到“五年前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五年后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玉雕技艺一通百通。就在工作室开到第六年时,杨建发突然感到该是做点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了。
    杨建发作品以动物件、花草件、人物件见长。他最满意,要数龙、马、龟,做龙是杨建发的绝活。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此物是否是出自杨大师之手。杨建发说,自己的龙是写实的,讲求的是“空、飘、细、巧”。每一部分雕刻都要极为小心,龙的每根须、指甲都马虎不得。杨建发雕的马和龟深受欢迎。马奋进,龟沉稳,在他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块方料,三面有皮。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如何保留、取舍?毛孔原皮必须留着,这便是籽料所谓的身份证。此皮之外,如果依科学方法鉴定,籽料与俄料的成分是完全相同的,原皮必须留。杨建发将这块料设计成一只蝉。头部顶端皮保留,两边只要稍微多削一点,再弄顺,弄自然,皮就可能已经没有了,或者顾及好的手感,皮也可能留不住。成品雏形渐成时,可以看到蝉的头部和翅膀处是皮色,往尾端颜色越来越浅,直至玉白,充分渐变过渡,是自然艺术审美与人工艺术审美的结合;有浑然天成的设计,也有为更好地利用原材料而做的抽象表现。玉蝉的头部,翅膀尾部都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凸显、镂空,这种精雕细琢式的深镂空雕法,要求和田玉质达到中高档。一旦料松,达不到羊脂级的细腻程度,就没法完成。这种做法,外面鲜见,是他的新尝试。这是极大的“舍”。和田玉一般以“克”称重,但他以效果、工艺为主,舍弃很多籽料重量,甚至一公斤原材料,后面仅剩下两三百克。
    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消费者,这是杨建发的追求。有一次,雕刻“大圣归来”作品,一块一公斤半的红皮白肉和田玉籽料,只留周边部分,中间精华全部凿去,最终成品仅剩200g有余。听到这样的取舍,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玉雕常识的人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是谁,这么大手笔,这么不计成本!熟悉的人会告诉你,这就是杨建发,他做得出来这样的事。一公斤半的带皮籽料,随便切切做做传统题材,不用费脑子,以他现在的名气地位,轻轻松松就能卖个好价钱,完全不存在风险。而做这样小众的题材,有没有人愿意掏大价钱来买不说,他这设计纤巧易折,连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一定能做出效果不出差错,最终成品能否安然顺利拿出,几率只在三成左右。然而,杨建发就是不愿计较成本,不愿计较风险。他心里有了这个《大圣归来》的构想,又有缘碰上这块合适的材料,简直就是天意,让他将这一想法付诸作品。若是随意切了做了,糟蹋了这块好料,糟蹋了这个创意,对杨建发来说,那才是真正的不值。精雕细琢过后,“大圣归来”作品成了许多玉器鉴赏者的最爱。
寻找艺术真谛
    杨建发的作品以“巧色”著称。他的工作室只做籽料。他说,现在好的籽料越来越少,所以每一块到手的籽料都要使它的利用率到达最大化。这样,巧雕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建发是个较真的鉴赏家。从选材开始,他就追求完美。他说,他对材料的把握程度到达98%,若是不符合他心中的要求,他是不会轻易选购的。材料确定后,作品的构思便基本形成,接着便是详细的若干方案,争取最大程度地利用材料。他说,他从来不会为了赶工而怠慢任何一件作品,要做就做最好。玉雕让我找到归属感,我会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在长期的玉雕工作中,杨建发常常陷入一种哲学层面的自我认知焦虑中,我究竟是谁,我之所以为我,其标志在哪里?我的作品意义何在?我的艺术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就好像独处云端的大圣,怀抱一身本领却不知要如何施展,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在长期的思考与探索中,杨建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味模仿前人是不行的,技艺可能有高有低,可以通过模仿习得,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然而,作品的意境、风格却关系到一个人心中看到的世界。我做一件东西不能白做,我要让作品体现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风格,要给作品打上我的烙印!沿着这种认知,杨建发的创意越来越多,作品题材越来越多样,天马行空,随意游走。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艺术水准永远那么让人放心,他的作品永远那么让人期待,永远能带给人惊喜的观赏体验。
    你看他最著名的“龙”题材作品,见首不见尾的《苍龙》,苍色流动的《龙举云兴》,行云布雨的《恩泽四海》,飞动争抢的《二龙戏珠》,纤毫毕现的镂空《飞龙》,莹白对牌上浅中见深的《龙凤呈祥》,它们或古拙,或飘逸,或具体而微,或抽象写意,不论技法、布局、姿态有何差异,在这些龙的身上都体现一种气吞风云、捭阖纵横的宏大气象。从雕刻作品所固定的静态一瞬中,你能看到猎猎风云卷舒,你能看到这些自由的生灵在天地间矫健遨游,恣意酣畅!
    你看他的《传承》,灰白色的石浆被处理成戈壁沙砾,上面静静偃卧着昔日庞然大物恐龙的枯骨,远处,几只觅食的老鼠瑟瑟缩缩,畏惧着不敢贸然向前。庞大与渺小、灭绝与绵延的强烈对比,放在茫茫无际、仿佛亘古未变的寂寞中,不由观者不进行关于宇宙、关于生命的深层思考:究竟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可恃,人活着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你再看憨态可掬的《吉祥》、小巧朴拙的《金龟》、双双燕子嬉戏的《安居》,又带来一股温馨宁谧的平和之气,让人难以相信他们与前面的荒漠枯骨出于同一人之手。而外来题材的《林肯》《力与美》《摩登女郎》,又让你恍惚有一种被欧美文化环绕的错觉。只能说,杨建发的创作,不论什么题材,都牢牢抓住对象的核心气质,又运用娴熟的技法加以表现。
    杨建发说:“我做什么都要与大自然结合,我要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抓住所做对象的重点,不断发展。”现在的杨建发所追求的目标,已不是名,不是利,而是玉雕艺术的精进,是创新,是用玉雕体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他花心思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不求多少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只希望有真正能够懂得欣赏他艺术精神的“知音”:“我做出来一件作品,配上底座、灯光、音乐,摆在那里能够营造出一种艺术的氛围,能够让人看了之后产生思考,这样对我来说,就是成功了。”
    杨建发说:“我认准的目标,不管别人是否认可,我都坚持自己的方向走下去。我做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地付出了,成不成功我都不后悔,得到多少经济回报也不重要。”话语很朴实却体现了他追求艺术真谛,义无反顾的强大精神力量。现在的杨建发,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萦绕在心头,促使他思考:自己要为和田玉雕留下些什么,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他艺术探索的新方向,正是围绕这样的思考展开。其实,这样的思考,早已超出自我利益得失的范畴,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就好像回归的大圣,致力于运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有人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杨建发的这份思考和追求,成为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把最好作品带给消费者
    杨建发喜爱马的艺术形象,常在玉雕中加以刻画。而有趣味性的《滚马》是他最为“善待”的。在多次的塑造过程中,杨建发感受到嬉戏中的“滚马”不同于奔驰中的马和静立中的马,“滚马”更能体现出马的情趣和人对马的感情。不同状态下的马在艺术家眼中也“各具神态”。杨建发对前人雕琢的“滚马”作了认真研究,吸取其精华。为了能将“滚马”雕塑得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他以“变通”和“生趣”对《滚马》的形象进行构思,力求生“三趣”。何谓“三趣”,古人云:“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传神者必以形”,杨建发对“滚马”的“形”作了严格的审美把关。对“面”和“线”的处理,力求达到“形成于情动”。为了把“三趣”充分刻画出来,首先在“构趣”上做好文章,在局部和细节上都加以认真琢磨,尽量将“天趣”显示出来,把“滚马”在生动神韵通过雕刻的特殊语言充分表达出来。
    “以线造型”在玉雕设计中和“因材施艺”同为基本特征。有人认为,我国对传统艺术就是“线”的艺术。书法艺术就是纯线的艺术,玉雕设计也离不开线。线的形式有造型线,结构线和装饰线。抽象线的运用更是妙趣无穷,抽象线的处理最能产生美感,而线的质感是有针对性的,绝不能忽视。线的变化在每一件玉器上都要有表现的恰到好处,比如虚实,繁简,疏密,刚柔,曲直等。《滚马》对线的表现形式要求甚高,他对“线”的趣味性,“线”的流动美作了周密思考。在玉雕中,线的表现就是雕刻语言的可视性像,线的形式表现上有很多学问。不同的对象在表现形式上采取的手法也不尽相同,在玉雕《笋》和《龟》的形象构思上杨建发以突出自然情趣为主。古人云;“玩物适情”。“适情”就是愉悦,是美。
    “写竹以气胜”。竹林中的笋本是竹子的芽,是生命之初。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象征生命的活力和顽强。笋,生于山林,故能“胸次清旷”,他无需人工的播种,却天然而来。“笋”成为“会意”的造型对象。借物寓意,缘物寄情,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叹。《笋》的写实手法,强调其自然特征,利用材料之巧色,把笋的自然形态展现出来。一大一小,其用意是反映生命的过程,在形式上以求对比,目的是为了加强艺术的视觉效果。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一是“会意”,二是“适情”,三是作品能给人“材美工巧”的印象。
    《龟》的表现手法侧重抽象写意,趣在传神。龟有祥瑞之说,“麟凤龟龙”皆为神灵。国人深信,仁者长寿。龟披甲,象征威武,实仁者也,有千年寿龟之说。杨建发对“龟”的形式刻画去繁就简,强调神情,亦在一个“趣”字。多以天然巧色用以表达“玄武”之意。“求神气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因此他大胆地放弃对细部的刻画,注重虚中见实,不以工繁取胜,而以艺精见长。《笋》与《龟》的表现形式上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前为写实,后为写意。
    杨建发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设计分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品鉴定师,中国中级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省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相王路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谈到从事玉雕这一行的最大收获,杨建发说,以前感觉是在忙着生计,现在觉得是在追求生活。玉雕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现在他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奋斗的方向,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吴中消 永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