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最美人物”、苏州市“时代先锋”吴德沛教授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0-11

技高更重德 术精更守仁中

——记江苏“最美人物”、苏州市“时代先锋”吴德沛教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病情本来无大小关乎生命事体大
    健康卫生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患者生命的重担,承载着患者重生的希望。
    在吴德沛教授看来,医生的本领有大有小,但是病人病情没有大小,凡关乎生命的事情都是大事。有的病人是生命垂危时来的,如果你在时间上慢一点,或者处理不果断,很可能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失掉了病人的生命,他说:“尤其是在科主任这个岗位上,责任更大,如果某位医生在处理某疑难病例时,有不恰当或者不正确的地方,你一定要及时发现、纠正,以免亡羊补牢。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大科室的科主任,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因此,提高整体和个体业务水平,科主任肩负的责任重大,俗话说,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对整个科室和学科而言,培养、训练、带出一个优秀的医疗团队就显得极其重要。我期盼人人都是个人冠军,团队便成集体冠军。”
    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病人,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甚至很多人把这里作为生命的最后希望,肩负这样的信任与重托,吴德沛如此感悟:“对待任何患者,我们都要把他当作是自己第一次向病魔宣战。医生最怕有职业麻木感,一旦有了,那可是要命的事情。病人来我们这里,在治病的同时我们还要多跟病人沟通交流,首先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现在医学发展很快,有很多先进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把这个病治到最好的结果。”
    吴德沛教授在诊治病人过程中,诊疗方案兼顾身心是他一贯的治疗理念;不仅科学规范、体现治疗最新进展,而且充满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他看来,控制患者躯体上的疾病,仅仅是延长了生命,帮助患者实现精神上的康复才是真正的“痊愈”。
    2016年10月,大学在读生21岁的女患者,外院确诊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转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吴德沛主任在查房中仔细查阅患者病史,认为患者在外院经过治疗,已经达到并能维持分子学缓解状态,考虑到异基因移植对未来生育的可能影响,以及急慢性排异对容貌、生活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便建议患者先行自体移植,移植后继续服用靶向治疗药物。移植后若监测到疾病进展,再考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听取了吴德沛教授周全考虑的治疗方案,不仅疾病控制良好,重返大学校园继续完成了学业,而且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并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吴德沛教授的临床水平不仅享誉国内还扬名海外。在世界血液病医生中诊疗水平毫不逊色,在加拿大求学的中国学子患血液病后,坚持回国找心目中最信任的吴德沛教授就诊。那是2012年11月秋冬,这名苏州籍学子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感到身体不适,在国外医院检查血常规时,白细胞13万提示白血病可能。是年12月,慕名联系到苏大附一院吴德沛教授,即刻乘飞机回国,从机场直接送到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经吴德沛教授精心治疗康复出院,现今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工作。其耄耋之年的祖父、著名书法家郁宏达先生,闻讯孙子康复出院,心怀感激,泼墨挥毫,写下“德心佑天下,沛泽惠江东”的藏头楹联,赠送给吴德沛教授,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声,更是代表了无数个患者共同的感激。
    吴德沛教授上门诊看病,言行举止亦体现出医学的人文精神,他经常对跟随自己出诊的学生说:“以己之术,医人之心,看病,既要看病又要看人,更需要看病家,医病先医心啊!只有了解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诉求,才能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在门诊,他总是认真倾听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的诉求,耐心细致地问诊、解答,以求尽快解除他们的痛苦、尽早施之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帮他们联系多方资源,为患者解燃眉之急、一时之困。
    据师从吴德沛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的田竑医生回忆:“有一次门诊,吴老师打电话,请同事从他办公桌里拿现金来诊室,我当时有些纳闷,后来才发现是一位病人没带够检查的费用,便主动把自己的钱借给患者。我原以为是熟识的老患者,到了下周复诊时家属来还钱,我才知道患者与吴老师并不相识。原来,吴老师见其是外地远道而来就医的病人,不忍心让患者白跑一趟,主动把钱借给了素昧平生的患者。吴老师处处想着病人的精神,令人感动。”
    访谈中,吴德沛教授不愿过多谈及某个病例,在我的引导和坚持下,他才愿意为我还原那两岸三地救治陈霞的历史,他说:“陈霞患急性白血病,接收这个病人时,她的父母对我说:‘我们相信你的医术,我们把女儿交给你了,你能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我说,我一定会这样做的。手术前两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好。”
    在当时吴德沛教授的压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他不仅肩负患者“生命相托”的责任,更是两岸血浓于水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冲刺者,在亿万瞩目直播下,吴德沛教授真是“压力山大”。令人振奋的是,陈霞术后恢复很好,通过移植,她体内的癌细胞被完全替换掉,现在,她已经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
    “医生是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职业。当一个病人生命垂危,在死神面前晃悠的时候,你把他拉了回来,让他重新回到人世间,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企及替代的。”说罢,吴德沛教授开心地笑了。
    2001年6月13日,吴德沛教授作为主治大夫,为江苏女孩陈霞成功移植台胞志愿者捐献骨髓的事迹,曾经让他一度活跃在媒体的视线中。然而,在不太乐意出镜的吴德沛教授看来,两岸三地救陈霞的意义重大:一是对我们整个血液科团队来说,提振士气和精气神,有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移植科普课,促进中华骨髓库的迅速扩容,给更多需要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病情本来无大小,关乎生命事体大。”这是吴德沛教授坚持患者至上的理念。然而,工作的忙碌使他却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经常忙得连吃一口盒饭的时间都没有。门诊、查房、会诊、讲座连轴转,甚至在进行了膝盖手术后,他放弃休息静养,坚持拄着拐杖出门诊。病人的生命远大于自己健康,花甲之年的他,早已将超负荷工作,变成一种生活常态。
    吴德沛自从41岁担任血液科主任后,仅半年时间,他的血压就开始盘升,并需降压药治疗,初为单药,后来需要联合两种降压药治疗,他豁达而幽默地笑着说:“我现在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兄弟’常伴左右了。”微笑背后,他承载着太多艰辛和压力,而这些,远远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和体会。
    人的精力分配就像一个圆。繁忙的工作、危重的患者几乎占据了吴德沛教授所有,因而对家庭的照顾自然便少了许多。早出晚归的吴德沛教授自我解嘲地说:“家,成了我睡觉的旅馆、吃饭的食堂。”这句朴实的话语,不禁令人动容,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受同仁和病家的感佩。
    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之源,大凡成功人士的背后必有“贤内助”。吴德沛教授的夫人,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沈老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对吴德沛教授舍小家为大家非常理解,毫无怨言,她曾经幽默地说:“嫁狗随狗,顺其自然。”吴德沛教授生肖属狗,再普通不过的一句幽默笑语,却蕴含着妻子对丈夫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吴德沛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2017年1月9日)

    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健康路上,医者就是那个替我们挡住黑暗的人。吴德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诚”于高尚的品德、“精”于高超的医术、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医者。
    在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中,吴德沛教授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获选“中国好医生”2018年二月份月度人物。2018年7月31日,吴德沛教授分别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人物”、苏州市级重大先进典型“时代先锋”的荣誉称号。
二十二年磨一剑医研相融结硕果
    2017年1月9日,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人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令人毕生难忘的日子。是日,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大会颁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科带头人吴德沛教授在大会登台领奖。
    吴德沛教授在谈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为何能有如此成就时,用了两个词:一是“基础好”,二是“运气好”。然而,基础与运气,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着。
    基础好,说来话长。需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的陈悦书教授,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奉调至苏州医学院,开创了血液科,各项研究和治疗领跑全国;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阮长耿教授,领军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成为业界翘楚,并创立国内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众多老一辈专家学者甘于寂寞、潜心钻研,才共同构建了血液学科发展的厚实基础和“巨人肩膀”。
    运气好,源于厚积薄发。正值世纪之交前夕,吴德沛履新血液科主任,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站在老一辈专家学者构建的厚实基础和“巨人肩膀”上,多项突破性技术逐渐在血液病领域开展,引起轰动国内外的“两岸三地救陈霞”,在吴德沛教授手中完美收官,“一炮走红”,不能简单的用运气来归结,水到渠成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子挖渠引水的奋斗。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申报书厚达28页,那是他们长达22年心血高度凝聚的结晶:发现了三类可以导致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弥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了白血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水平,建立了规范的诊疗体系,优化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这些成果向全国推广,在临床上挽救无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比如,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治。据吴德沛教授介绍:“MDS过去诊断治疗都很困难,因为它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更关键的是,MDS最终会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而且是预后最恶劣的一类白血病。如果能把MDS处理好,有望从来源上能解决一部分白血病的问题。”基于前期相关成果的积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北京、上海的多家大医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和卫生部的支持,组织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制定了中国人群MDS去甲基化药物的推荐治疗方案,进而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个《MDS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让过去这种“千差万别”的疾病在国内有了标准规范的诊疗方案。
    再比如寡克隆白血病概念的提出,获得国际公认,推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改进,据吴德沛教授介绍:“这一部分患者,按照原有的诊断标准,虽不正常,但也不算白血病,你这个时候怎么诊断?薛永权教授发现,这类病人有着白血病特异的染色体异常,出现这种情况,不按照白血病治疗,病人预后就很差,缓解得很少,复发死亡多,要是按照白血病方法去治,病人活得就好。”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外发表之后,获得WHO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将这一概念引入WHO白血病的诊断新标准。
    对于成果和荣誉,吴德沛教授谦虚地表示:这个奖项,对我们学科来说,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鞭策。未来在治疗白血病以及其它血液肿瘤的转化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我们努力开掘和奋斗。
    吴德沛教授缓缓地说:“医研相融既是我们血液学科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血液学科独特的成功之路。这种模式,从老一辈血液病学家陈悦书教授开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领军的医研团队,就一直传承至今。做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临床,要让病人活得好,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待续)
王馨荣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