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网红“暖男老中医”——记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孟浩主任中医师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1-08

一个年轻的网红“暖男老中医”

——记苏州市五院中医科刘义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义安,80后;从医经历,8年;职称,主治中医师。这样一个资历、履历尚浅的“小中医”,不仅通过竞聘成为市五院内科综合病区中医科的“掌门人”,还是一个“网红”——他的患者“粉丝”有好几百人。他利用微信群“刘医生健康咨询课堂”为患者答疑解惑,根据时令放送健康养生知识,成为健康养生“暖男”。

    痴迷中医上演现代版“程门立雪”

    一个“痴”字可以概括刘义安对中医的感情和态度。从决定走上中医路的第一天起,刘义安对中医事业的信心和坚持从未松懈过。

    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常被大人带去看中医、配中药,刘义安和中医结下了最早的缘分,药香里埋下了他对中医的好奇和感情。高中时,刘义安决定将来要当中医,高考时三个志愿都填报了中医专业,最终如愿读了中医专业。

    其实,刘义安读大学的那几年,外环境对中医很不友好,网络上质疑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医系学生就业也很困难,同学们内心彷徨又迷茫,不断有同学转系,毕业时也有很多同学另寻了方向。”刘义安说。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前行,考进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攻读中医学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也坚持要当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洗礼,中医文化有其独到之处,未来一定会更加大放异彩的。”刘义安对中医的信念始终不曾磨灭。

    不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工作后,刘义安一直主动寻访名医求教、抄方。

    读研究生时,他白天跟着导师上门诊、晚上做实验,到了周末就跑到各个医院、诊所去拜访老中医,虚心求教。老专家本就接诊不断,一个陌生小伙子贸然找上门来,自然不受待见。刘义安就耐心地在门外守着,常常一等就是半天。他自带干粮和水,饿的时候垫一垫肚子,“刚吃了两口,老专家的门开了,正好有个空,赶紧把吃的丢在一旁往里冲,抓紧机会讨教。”“每个星期都去,有的老师看我这么锲而不舍,也会指点指点我。慢慢地,我从在门外等挪到门里面等了,再后来,老师指导学生的时候偶尔能带上我了,”回忆起这些故事,刘义安喜滋滋的,“一位老师至少要磨上半年时间,跟着他看诊、抄方,回来再自己琢磨、体会,收获良多。”就是靠着这股子“磨”劲儿,刘义安用他的虔诚之心打动了许多老师,在校期间就师从了不少上海名医。到苏州工作之后,他寻访了不少吴门医派的名老中医,获得龚正丰、朱雄雄等名医的指点。

    苦练诊脉搭脉竟比仪器还准

    刘义安搭脉挺准。这事儿在市五院不稀奇,很多医生、护士、护工都会找他搭个脉,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让他帮忙调理一下,好评度很高。刘义安粗略估计,他给自己身边八成的人搭过脉。稀奇的是,很多小护士都说“不敢”让刘义安搭脉,这是为啥?有人解密:“刘义安搭脉比仪器还准,他一搭脉,身体有什么情况都被他知道了。”

    为了修炼自己的指尖功夫,刘义安遵循古法训练搭脉灵敏度,即“金革羽水气”,从金属、木板等硬质物品循序过渡到衣物、羽毛等软质物品,将手指尖放在不同材质的物品表面,感受自己指尖小动脉的搏动。“首先要能感知自己的脉搏,才能准确感知他人的脉搏,这是一个漫长的身心修炼的过程。”刘义安说。

    从上大学开始,刘义安就寻找一切可以练习搭脉的机会——学生时代,家人、朋友、同学都是他“练手”的对象;跟着老师上门诊,来的每个病人他都主动搭脉;工作之后,他牺牲休息时间、自付路费跑去给人家义务坐诊。“搭脉大概搭到3000人次的时候,我的指尖能够感受到正常脉和异常脉的不同;到6000人次的时候,我就能分辨出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脉象,成功率接近八九成。”刘义安说。到现在,他搭过的脉早已不止一万人次。凡是经他搭过脉的患者,大多会信服于他。

    今年市五院搬迁至相城区,5月份中医门诊开诊后,八成患者都是冲着刘义安来的。8月份,医院开设内科综合病区,院内公开竞聘,刘义安虽然只是一名年轻的主治中医师,却以全票当选中医科负责人。

    人气飙升微信群变身健康课堂

    这几年,刘义安攒下了不少忠实的患者“粉丝”,他们要看病都会来找他,有什么问题要咨询也会给他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有时候一天要接好几十个电话、短信,我就想,不如给这些患者建个群,集中起来、有问有答。很多疾病是有共性的,有时候我给这个人的回答,也能给其他人提个醒、起一点作用,这样的传播和指导更有意义,也更有效果。”于是,他建起了微信群“刘医生健康咨询课堂”,成员持续增加,即使定期清理掉爱发广告的网友,目前群内人数也已逼近500名的上限,不能再加人了。

    在微信群里,除了患者日常咨询,刘义安还会根据不同季节和疾病特点,发布一些提醒和建议。去年有段时间,刘义安坚持利用晚上时间,用语音在群里给大家讲解一段中医知识。有一名群友把刘义安的语音导出来整理成音频文件,分享给群友,方便大家保存和收听。

    辛厚乐曾是刘义安的患者,在辛厚乐看来,刘义安是一个对中医怀有深厚感情的人。辛厚乐是中国哲学硕士,随着对中医的深入了解,她对中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刘义安的鼓励和支持下,今年,辛厚乐考取了中医博士。

    有人向刘义安建议,可以利用这个微信群做点“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被刘义安拒绝了。他说:“我就是个医生,我给患者们建群就是想给大家减少点麻烦,患者有些什么问题能在群里问清楚,就不用跑医院了,大家都方便,我凭良心做事情就好。”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医人,刘义安并不固步自封。在他的微信群里,中医不是唯一的话题,也不是唯一的对症方法。群友们常常发些影像片子、化验报告上来,他也尽可能帮忙看看。刘义安告诉记者,他还邀请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医生朋友加入群聊,这样就可以帮助群友们解决更多领域的问题。“一个微信群的上限是500人,这500人背后就是500个家庭甚至更多人,如果我能通过这个平台传播更多的医学知识、健康常识,不是更好吗?”他说。

(陈磊 朱佳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