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遵义胜迹 登娄山关隘护理院唤呼更多有才能的护工民俗文化老学者为相门撰写匾额
第1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期:第1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2-06

民俗文化老学者为相门撰写匾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春秋时,干将和妻子莫邪在这里铸剑而得名‘将门’、‘匠门’,后称‘相门’。”登相门城楼,一块白底黑字大型匾额“钩邑相徽”格外醒目。匾额下方,一位白发老人正带着自己的重孙讲述相门典故。这块匾额由老苏州潘君明撰写,而这位白发老人正是潘君明。闲暇时,家住平江街道的他都会带着重孙来这里逛一逛,抒发一位工作、生活在相门城墙边四十载的老苏州的敬畏之心。
    匾额、对联是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对建筑的说明,也是一种装饰手法。2012年,新的相门城墙修复完成。负责这段城墙、城楼建设的市园林和绿化局发动十几位苏州老文史学者、苏州地方文化专家前来撰匾。最终,潘君明的“钩邑相徽”最为贴切,得以采用。
    这块匾额长4米,宽80厘米。其中,“钩”取自吴钩,暗指干将、莫邪在此设炉铸剑。“邑”是城池的意思,“钩邑”反映了苏州的历史文化特点。“相”和“徽”指相互辉映、互添光彩。最巧妙的是用了“相”字,既作动词用又隐指“相门”的“相”字。这块匾额反映苏州历史文化特点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美好、交相辉映的寓意。
    潘君明生于1937年,撰写这块匾额时他已经75岁。他告诉记者,退休前自己在相门城墙边的江苏省苏州监狱工作,住在城墙不远处的东环新村四十年,跟相门城墙有着挚友般的情谊。“古城、古城墙城楼是2500多年苏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吴国是先秦制造兵器水平最高的地方,吴钩被认为是古代最优秀兵器的代表,相门是干将、莫邪的炼剑之地……‘钩邑相徽’这四个字囊括了这些内容,我还是挺满意的。”潘君明如是说。
    区区四个字,背后却是潘君明多年心血的结晶。因着对古城苏州和吴文化的热爱,他走遍大街小巷自己编写教材;收录五千余副楹联,编辑成书。2013年,他写下《苏州古城街巷疏辨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古城门、城楼、街巷名字的由来和沧桑变革。“苏州90%的街巷我都跑过,骑自行车到处去兜,采访住在那里的老人,天天浸在图书馆里翻阅历史文献,还会求教专家、前辈。”潘君明把自己对苏州的热爱,汇编成一本本载满历史文化、街巷古迹的书籍,心血和精力都倾尽在这字里行间里。他希望通过将自己的文字传播出去,让新老苏州人在苏城生活得更为透彻。 (苏文 亚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