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做点事是最大的幸福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1-24

为国家做点事是最大的幸福

——访“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阮长耿教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18年12月18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的决定。苏大附一院阮长耿院士荣获“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

    一大早,苏大附一院侯建全院长就来到院士办公室看望阮院士并表示祝贺。在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的院士办公室里,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卷味,到处都是书和各类奖杯奖状。书柜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阮长耿院士与夫人的合影,里面塞满了英文或法文书籍,呈列柜上放着荣获的各种纪念牌(杯)和荣誉牌(杯),熠熠生辉。案头垒着的资料上粘着各式大小不一的便笺纸,资料的一旁叠着标注重点和提要的病症说明。阮院士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目光明澈,笑容和煦,口若悬河,丝毫不似八十岁的耄耋老人。

    和侯院长谈起荣获“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阮院士说,“他们这一代人为国家做点事是最大的幸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血液学事业迅速发展,靠的是几代人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回忆这40年来的科研历程,阮长耿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如果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改革开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也希望苏州血液永不止步,蒸蒸日上。”侯院长认真听取阮院士对血液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临床发展与实验诊断密不可分,医院一定会加快做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地的相关工作。侯院长非常关心阮院士及其夫人的身体,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给阮院士建立健康档案。在交谈中,阮院士表达了对院领导关心关怀的感谢,并表示将继续坚守科研一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血液病学研究领域寻求新突破,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阮长耿,中共党员,1939年8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他长期从事血液学研究,留法期间鉴定出国际上第一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克隆抗体。1981年回国后,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成功研制出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苏州(SZ)系列单抗180多株。他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3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主编专著9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6篇。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法血液学交流卓越贡献奖。另外,他于1994年和2011年先后二次被授予了“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和“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2009年被评为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书上有这样一段评价:“阮长耿教授利用生物学最新技术,长期从事血液学研究,特别在血小板和血栓与止血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蓄力始发 心无旁鹭专注血研

    1958年9月,阮长耿进入北京大学,开始刻苦攻读与医学最为“亲近”的生物化学专业。六个春夏秋冬,阮长耿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学业,1964年6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8月,被国防科工委选中,分配到二机部(之后更名为核工业部)下属单位苏州医学院任助教,具体的工作部门是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室。阮长耿与医学结缘,

也许是上苍的眷顾。一个一心想学医的青年学子,来到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师从名医——主攻血液病研究室的我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学家陈悦书教授,从事血液病发病机理的生物学研究,在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陈悦书身边工作,一向勤勉好学的阮长耿如鱼得水,开始了医研相融的血液病发病机理的生物学研究之路。从1966年到1973年期间,每天,阮长耿跟随陈悦书教授一起查病房、出门诊、讨论病例。天长日久,日积月累,阮长耿逐渐掌握了血液病的诊治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外文献报道,对一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可以用一种叫做“肝素”的药物来治疗。阮长耿参照文献记载,在国内率先将此法用于白血病出血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攻坚前行 开启血小板研究新纪元

    1979年,阮院士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远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附属圣路易医院的血栓与止血研究中心,跟随“世界血小板之父”雅克·卡昂(Jacques Caen)教授学习。在法留学的两年期间,鉴定出国际上第一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克隆抗体,首先阐明血小板膜糖蛋白I作为粘附蛋白Von Wilebrand因子受体的功能。学成回国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不到两年,阮长耿和他的团队就成功研制了以SZ(苏州)命名的第一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为国内首创。1985年,阮长耿在“苏州”单抗基础上建立了血小板膜糖蛋白、vW因子和活化血小板等检测试剂盒。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医疗单位使用这种药盒,提高了我国出血和血栓疾病的诊断水平。1987年,“苏州”单抗中的5株抗血小板单抗,被确定为国际血小板研究的标准试剂,在国际上推广应用。时至今日,“苏州系列”已有九大类,一百八十多种,阮长耿和学界都亲切地称这些抗体为“苏州宝贝”。阮长耿院士在国际血液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竭尽全力,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江苏血液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知名度,与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科研机构都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大批国外专家来苏交流的同时,一批批中国优秀科研人员也被送出国门。因为他对促进中法两国血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9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先生授予他“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2011年法国总统萨科齐又授予他“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法国总统两次授予他法兰西国家勋章,这在华人圈中堪称凤毛麟角。

    锐意创新血液王国的开拓者和深耕者

    阮长耿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蛇毒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并与中科院协作研究的“蛇毒血小板聚集素”,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组建并亲自担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主任。他先后承担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资助重点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38项;获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主编专著9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6篇。

    在“苏州系列”不断成功的背景下,阮长耿一方面率领团队继续推进在血液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参与到行政事务中,其有限的时间又被进一步瓜分,只能不断地压缩睡眠时间、不断地牺牲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同时,阮长耿也利用自己出众的安排和管理能力在医学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医生、教师等多个身份中自如切换。自1988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以来,作为学科引领人、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苏州血液已发展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和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学科实验室已成为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苏州血液学科已成为国内主要的血液病诊疗中心之一,在全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连续多年排名前四。丰富的求学、工作经历带来的不仅是学识和研究的长进,而且熏陶出一个富有思考力和创新力的阮长耿,培育了他多元化的理念。特别是在他执掌苏州医学院期间,他将自己对科研、教学、人生等积极的思考都融进了繁忙的工作中。

教学相长桃李满园吐芬芳

    他坚持医生不是看病,而是看病人,医学院只有设立在大学里才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好的数理化知识,才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多样的人文学科,使得他们更自如地与患者沟通。阮长耿对苏州医学院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认为苏州医学院和苏州大学是强强联合。他多次号召,对医生的培养要摒弃单一化的思路,数理化知识是基础,人文社科知识也是必备的素养。作为研究生导师,阮长耿院士自1981年起,亲自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64名、硕士研究生40名。学有所成的弟子已站立在国内、外学术舞台的中央,学术成绩获得国际同行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优秀弟子目前均以各种方式回到国内,他们继续在为我国血液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在血液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树,阮长耿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奋斗多年的阮院士开始收获如雪花一般扑面而来的荣誉:阮长耿院士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等荣誉称号和奖励。2014年获得了法国医学科学院颁发的“塞维雅奖”和首届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突出贡献奖。在第二届中法血液高峰论坛上获得“中法血液学交流卓越贡献奖”。2015年获得首届世界华人血栓与止血大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江苏省卫计委科教兴卫工程“杰出贡献奖”。

(本刊记者 朱佳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