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无止境,用心守护苏城百姓健康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5-23

“镜”无止境,用心守护苏城百姓健康

——记苏大附一院党委书记陈卫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陈卫昌,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陈卫昌从医34年,为医,他心里始终装着病人,聚焦临床、聚力创新,为生命多开一扇窗。为师,他授业传道,培养更多的医生为患者服务。同时,作为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陈卫昌的“忙”有些不同。

    作为专家和管理者,他每天必须在高校建设、医院管理、治疗病患和教学科研之间切换。

    相较临床,他更乐于分享对医患关系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他看来,笃信并融入爱与信任,医生身为“人”的光芒才会更加闪耀。

理想主义少年的“从医路”

    1962年,陈卫昌出生在南通启东。1980年夏天,陈卫昌18岁,那一年他高中毕业,以同等学历考取大学。陈卫昌报考了教师和医学。陈卫昌告诉记者,他最想做一名老师,但最后被苏州医学院录取。

    5年后,陈卫昌进入苏大附属一院消化内科。消化科以前以内科为主,但随着内镜的普及,消化科也逐渐向内外科结合发展,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胃镜检查是医生手中的“神器”,但不少患者却闻“镜”色变。

    消化科综合了胃、肠、胰脏等各器官,特别随着现代富贵病的增多,危急病例也越来越多。有的患者肝硬化出血到威胁生命的地步,陈卫昌结合每个人的个体情况仔细诊治,把不少人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镜”无止境,消化内科的领路人

“1985年,我印象中那时胃镜手术,还没有屏幕,用眼看。”陈卫昌说,在经历了从“用眼睛看”到“用镜头看”的历程后,显微镜手术已经成了消化内科手术的主流;而如今,消化内科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用屏幕看的“消化内镜手术”。

    在过去的2018年,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内镜团队完成胃肠镜工作量46393例,创下历史新高。“黏膜桥”技术和内镜技术联合心理干预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均为国际首创,也代表了内镜下诊疗的全国领先技术……

    陈卫昌几乎全年无休,除了忙于学科建设、医院管理,他也将自己在消化内科的心得推广到全国。除了开办各类学术会议和学习班,他还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开展义诊、会诊、指导内镜技术操作以及学术活动。陈卫昌在聚焦临床,聚力创新,积极打造内镜微创技术品牌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消化学科建设。

    苏大附一院成为了中国医师协会授牌的首批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医师培训中心,而全国一共才四家。陈卫昌当选了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感染管控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

拉萨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拉萨是我一生的牵挂。三年援藏路,一世援藏情。”距2015年10月7日离开拉萨已3年多,但陈卫昌并没有忘记拉萨和那里淳朴的乡民。

    2012年,50岁的陈卫昌受江苏省委组织部委派,担任西藏拉萨人民医院院长,执行为期三年的援藏任务。事实上,患有高血压的他并不是最适合进藏的,但他没有推辞,接受了任命,并许下承诺:一年时间,拉萨人民医院向三乙医院的标准努力。因为高原反应,从不失眠的他总觉得头涨、乏力。“高原缺氧但不能缺精神,这里需要我,很多工作等着我。”带着一丝执着、倔强,陈卫昌克服高原反应。

    作为拉萨市唯一的综合性医院,如何更好地为拉萨市干部群众服务?这是陈卫昌日夜思考的问题。“他民主,务实,有干劲!”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了20年,与每一批江苏省援藏干部都有过接触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次仁顿珠回忆说,向医院有关科室了解了基本情况后,陈卫昌就带领医院干部职工开始了创建三乙医院的征程。援藏期间,陈卫昌充分利用援藏人才,开展适宜的各项新技术、新疗法。并设立了新技术开展和重大抢救成功激励机制。每月进行一次行政查房,督促、落实三级医院医疗是核心制度,开展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前,医院处境非常艰难,好医生快走完了,能看病的医生没几个。”针对次仁顿珠的疑问,陈卫昌对症下药,开出了医疗援藏要从“输血”到“造血”的处方。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填补医疗技术“鸿沟”,这才是治标又治本。

    经过他的协调,拉萨人民医院派出医院业务骨干赴苏州进修学习;苏州也先后派出了两批医疗骨干组成的短期援藏医疗队到拉萨市人民医院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讲座、手术演示。一些技术的开展也填补了西藏相关领域的空白。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位苏州院长就把医院带进了三级乙等医院行列,比原计划提前了7年。

    作为江苏卫生援藏医疗队队长,他还组织医疗队多次赴达孜和林周进行巡回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近500余名农牧民接受义诊,免费发放药品1万余元,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普遍好评。

科技赋能,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作为一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型三甲公立医院的“掌门人”,忙碌、争分夺秒是陈卫昌的日常写照。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兼多职的陈卫昌至今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对此,陈卫昌的解释,看门诊主要是“把脉”患者的需要,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患者的“抱怨”。“以前老百姓还要摇着船来看病,现在网上就能挂号。时代在变,患者的需求也在变,国民健康政策也在完善。”陈卫昌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医疗服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院前预防和院后康复。

    作为消化内科专家,陈卫昌一直在积极推动苏州胃癌早癌筛查公益行动。据了解,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中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则低于20%。也就是说,胃癌早期检出率越高,治愈率就会越高。

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各级医院重心前移、重心下移,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医院需要改变‘战时状态’。”陈卫昌指出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解决城市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资源闲置的问题。

    2019年1月14日,全球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在福建成功完成,医生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手术操作信号,远程控制50公里外的机器人,对实验动物实施肝小叶切除。手术的顺利实施,为今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5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也将被极大赋能,就医的‘痛点’和‘堵点’将逐渐解决。”而打破医院、地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只能算是互联网医院给大众带来的好处之一。在陈卫昌看来,他认为老百姓能从互联网中获益最多的,还是那些稀缺的专家资源。“互联网的种种优势,决定了互联网医院就是今后就诊模式改变的趋势之一,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主动去适应。”陈卫昌对新生事物充满肯定。

“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从最初只有30张病床的博习医院,到如今拥有近3000张开放床位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到如今连续五年雄踞地级市医院百强榜首,谈起医院的变化和发展,党委书记陈卫昌的关键词离不开服务、创新、国际化,以及党建。

    在常人的印象中,党建无非是学习文件、分享心得等,但苏大附一院把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医疗服务等内容都纳入其中。该院甚至专门创建了一个党建课题研究项目。

    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型三甲公立医院,如何来推动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是陈卫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苏大附一院,“党建+”模式被创新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让基层党建变成一个个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具体项目。

    苏大附一院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的工作内容涉及医院基层组织建设,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公立医院改革和医院管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改善行动,医院文化建设和院史研究,平安医院、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等内容。医院对中标的立项党建课题建卡资助,重点课题资助5000元/项、一般课题3000元/项,并对连续3年申报却没有中标的课题进行培育。“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挥我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有力推手。”在实践中,陈卫昌找准切入点推进党建的引领作用。而医院对党建课题的重视结出了硕果。“苏大附一院党建课题为全院职工提供了一个舞台,在此基础上,涌现了一大批服务创新成果,这将有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陈卫昌说。此课题也受到了江苏省卫计委、高校和苏州市等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卫计委机关党委、苏州大学、苏州市文明办领导曾先后受邀参加过课题评审,医院书记院长更是亲自参加、全程指导课题评审会。

导师启迪,从医的三重境界

    采访当天,清晨7点陈卫昌就到达医院。一个小时后,身穿洁净白大褂的他出现在病房。“以前做过胃镜吗?”“饭吃得下吗?”“肚子疼不疼”……一边查看病例,一边和颜悦色地询问患者情况,并仔细交流起来。

    那一刻,他不是一家医院的管理者,而切换身份变成一名温暖的医生。陈卫昌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觉到他对病人的爱,他用对亲人的方式来对待他的病人。“医学不单纯是治病,还要有同情心,需要和患者有一种心理上的沟通。有些病即便治愈,心理上的创伤更难受。”作为导师,陈卫昌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永远是围绕“爱与信任”。

    在陈卫昌看来,任何一名医生,首先应是以“人”的属性存在的。同理心先行,坚信爱与信任的力量,而后业精。他的体会是,授业传道解惑,读书有三境界,从医也有三重境界:专家、艺术家、哲学家。第一阶段,有钻研精神,把专业、技术做精,就如内镜手术,做到“镜”无止镜,就成了专家。

    第二阶段,把技术做成一种艺术,在大家同样能做的情况下,融入美学的感觉,将事情做精巧,更简洁,便会成为艺术家。

    第三阶段,哲学的层面,医学大家的风范,以仁心,行仁术。像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吴孟超诊治病人的过程,那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体现的爱与智。

    自1995年起,24年来陈卫昌先后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他们学有所成,挑起大梁。陈卫昌说,他在求学时代,唐天驷、蒋文平教授对他们那一代人也是严苛又厚爱,“20出头的年龄会有不解,回过头受益匪浅。”

    从医35年来,他守护了无数的生命,带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也获得多项荣誉。他曾先后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曾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成果奖4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5项。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

    记者手记 健谈而随和,丝毫没有“官气”;穿上一席白大褂,言谈举止间,感受着他对于职业的热爱与满腔热忱。

    清晨8点,在苏大附一院老院,很难猜到,这位正在病房查房的医生就是陈卫昌校长。在介绍他的从医经历、研究和援藏经历时,陈校长就像老师一样,耐心地给我们讲解。1小时30分的专访,这位医术精湛又平易近人的“掌舵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发自看苏州)

(龙美娟 肖佳)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