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高中同学、大学教授,携手夫人,由沪来苏,住进一家养老院,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南京,以及苏州的六十多年前的“市三中”同学聚会,又是举杯畅饮,又是唱歌跳舞,老朽口占一首打油,以纪其乐:“桂花飘香鳗鱼肥,周公胥门摆鸿宴。同学耄耋喜相会,畅叙六十多年情”。
苏轼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教授是苏州人氏,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大学,毕业任教,娶妻生儿,功成退休,安居养老,上海遂为第二故乡。可在沪养老十佘年,不料老伴脚部骨折,寸步难行,而独女远在国外,爱莫能助,尽管上海养老产业发展又快又全,但是他经过多方考察、咨询和权衡,苏州除了有浓浓乡愁、多多亲朋,特别是,养老市场发展成熟,性价比(北上广)无比优越,对于他的家庭经济支付来说,真是”此令兄弟,绰绰有裕”引自《诗经·小雅·角弓》。于是,他”心安”地偕妻返苏,选入养老院养老。
诚然,苏州市进入社会老龄化以来,在政府重视、规划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迅速,如,有的社区设立老人“日间照料”服务;有的医疗机构,从业务出发,拓展到护理、保健和健康咨询;有的从教育事业出发,拓展到护理技能培训;有的从健身业务着手,拓展老年群体的运动指导;更有夕阳红健康俱乐部,为老年人编刊《姑苏夕阳红》杂志,举办苏州老年人文化周活动周,开展陪伴老人看病治疗,开办老年人大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养老服务门类还不全、规模还不大,行业标准还不明,特别是有些项目收费的”适老化”,还不够”亲民”。
我从教授来苏入住养老院,以及与同学交流养老体会和要求。觉得当前养老工作,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
政府在创办养老产业的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参股等方式,努力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扩大供给,促进消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像我与老伴,就盼望社区家庭医生和包送午餐的上门服务,多次询问社区,回答正在筹备,却总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
在完善养老硬件设施的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等措施。毋须讳言,苏州有的地方硬件是硬的,管理是软的。我一位朋友,老俩口住进养老院,不堪邻室骚扰,多次反映无效,只好逃之夭夭
在拓展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节约经营成本,降低服务收费,减轻老人负担。政府固然要在税收、行政性收费和水电气价格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外,养老服务单位也要开源节流,保质降本,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保障每个老人,从退休教授,到残疾老人,都能在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中,选到一种适合自己经济承担的养老生活方式。我的老外婆常说,“铜钿银子关心境”,所以,我想老人为了“心安”养老,在选择时,都有陆游《自诒》那样的心态:“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