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惠芳:戎装虽褪 红心不改马惠娟:“国家宝藏”缂丝技艺守护人沈建文:用爱点亮生命的明灯我珍藏的陈忠实《白鹿原》签名书原久泰商厦一楼至三楼——创始于1863年的丝绸中华老字号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4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0-22

全国人大代表吴惠芳:戎装虽褪 红心不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部队,部队又把经过培养锻造的我献给了永联;过去我是为国尽忠,现在我是为父老乡亲尽孝。”这是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生动概括。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将一个传统的苏南农村打造成现代化的美丽乡村,让那里的农民过上市民般的生活,让那里的乡风饱含着文化的气息。他就是“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等众多荣誉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1980年,吴惠芳通过高考进入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毕业后,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98年又率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并先后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42岁的吴惠芳已是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上校军衔。

    而此时的永联村经过多次并村,人口已近万人,村办企业永钢集团也有近万名职工。如此大规模的村庄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人才最为关键。当时任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董事长的吴栋材,多次请示上级党委,希望派一名得力的人来协助自己治理永联村。镇上先后派过两名干部到永联,但工作没什么起色。无奈之下,吴栋材想到了正在部队做军官的吴惠芳,并三番五次去部队做工作,劝他回永联当村官。

    面对父亲的殷切期望,吴惠芳内心十分矛盾。当时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而且爱人和女儿都在杭州,转业就意味着与妻女分离,意味着放弃自己拼搏多年的事业;但想到年逾古稀的父亲仍在为家乡发展而操劳,就觉得做子女的应该为父亲分忧。最终在2005年,吴惠芳决定选择自主择业回永联做了一名村官,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从军官到村官,变的是工作平台和内容,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回到的家乡吴惠芳,全身心投入到永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他发现,随着永联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并没有实质性提高。从那时起,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永联的农民过上像市民一样的日子。

    2006年,国家住建部决定在苏州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吴惠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推进永联城镇化的绝好机会。在与班子成员研究后,他将张家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1150亩指标全部争取到永联村,大刀阔斧地拆迁了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600户农户,建设占地1000亩的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并在小镇上建起了医院、学校、商业街、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如今,11000个永联村民住的是大产权、红本子的商品房,在村里就能享受就医、入学和购物等多种便利。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进入永钢或周边企业工作,不仅有了工资收入,还能享受村集体的多项福利分配。

    在吴惠芳看来,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缩小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上的差别。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并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3月,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公安、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被派驻到永联,同时将医院和农贸市场交给镇上统一管理,让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他还分别与多所高校洽谈,在村里开办硕士班、本科班、大专班和非学历教育班,通过补贴学费,鼓励村民在家门口上大学,提高文化素质。2012年又建立爱心互助街和志愿者联合会,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向村民灌输志愿者文化。现在,永联村和永钢集团共有2800多人加入永联志愿者联合会,每年都要举办很多次志愿服务活动。(苏宣 吴民)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