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省文化与旅游厅公布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苏州高新区位列其中。高新区依托真山真水的生态优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产业优势、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构建起“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格局的全域旅游格局,形成了以旅游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反哺民生事业的良好循环。“高新区有25公里太湖岸线、49座山体、72个保留村庄,旅游资源不可多得。”高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坚持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目的地来整体打造,建立起‘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大旅游业态,通过导入‘+旅游’概念,实现涵盖全景、全季、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高新样板。”
以生态底色绘就全域旅游蓝图
高新区各大旅游景区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姑苏八点半·夜游大阳山”“苏州乐园森夏狂欢季”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感受到高新区丰富的旅游内涵。
树山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近几年,区镇坚持“创新与融合”发展的理念,先后投入1亿多元,将乡村旅游与艺术、民俗、体育、文创等不同领域跨界组合,构建苏式乡村微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使这里的“三山四坞”、千亩梨树、天然茶园,给游客营造出天然山居的悠然氛围。
大运河风光带以多规融合的思路,将防洪防浪和游览休憩的功能相结合。高新区公园和绿化管理处主任李红波介绍:“现在位于风光带中心的狮山永利广场,游客既能品尝琳琅满目的美食,还能欣赏运河两岸的旖旎风光。”
在高新区,由太湖围网养鱼拆除后整治而成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由宕口复绿而成的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都已成为高新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生态保护的样本。在绿色生态的背景下,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现代主题公园品牌,以树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品牌,以白马涧为龙头的生态休闲品牌,以阳山为代表的温泉养生品牌正纷纷崛起,为高新区生态旅游增添活力。
以文化科技编织全域旅游双面绣
人文与科技是苏州高新区全域旅游的另一个独特异彩。“+旅游”的概念正通过各产业与旅游的结合产生出更多生动案例。
今夏,以“狮山新动夜”“夜游大阳山”为代表的夜经济品牌开启了高新区“白+黑”的旅游模式。“夜show”视听乐享、“夜娱”文化体验、“夜游”主题观光、“夜食”特色餐饮、“夜购”时尚消费、“夜宿”品质休闲,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夏季旅游体验,让高新区全域旅游的内涵愈加丰富,也将全域旅游的外延扩展到全时段、全行业、全空间。
老字号“李良济”传统中医药文化正通过工业旅游这样的新形式得到传播。通过集门诊、养生、中草药趣味鉴别等项目,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医文化,感受到吴门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不仅拓展了旅游的内涵,还让中医药养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该旅游基地每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000万元。
苏绣之乡镇湖依托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禀赋,把产业、旅游、社区、人文融于一体,全力将小镇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获评文化部首批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
苏州科技城新落成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依小龙山而建,外型美观,空间开阔,落地玻璃与苏式花窗构成的立面赋予了音乐厅灵动、雅致的质感,让观众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顶级视听效果,成为网红打卡地。民族管弦乐团也成为苏州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
一个个跨界融合项目,为高新区的全域旅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有轨电车基地工业旅游区、太湖国际马拉松赛、全国俱乐部垂钓精英赛……个个受游客欢迎。
以理念创新引领全域旅游未来发展
“全域旅游时代,不断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样也是核心竞争力,它可以和优质的产品供给相互促进,形成倍增效应。”高新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2017年公布的《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3年打造,高新区正通过配套设施“补短补软补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多条快速路、有轨电车、小火车和微循环线路一一开通,有效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旅游咨询集散体系不断优化,“四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无线WIFI实现A级景区全覆盖;智慧旅游不断完善,为游客规划行程和游览提供了便利。
全域旅游的思路早已贯穿于高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文化发展、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之中。高新区就是通过实现多业态、全要素、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格局,来建设彰显高新区历史人文和山水资源独特优势的旅游新城。如今,高新区“两线三带四中心”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从运河文化风光带到大阳山生态旅游风光带、沿太湖文化休闲风光带,狮山横塘古驿站、千年钞关浒墅关、枫桥老街、树山生态村、白马涧龙池景区、大阳山森林公园、太湖湿地公园、苏绣小镇……一个个景点犹如项链上一颗颗镶嵌着的珍珠,璀璨夺目,吸引着游客。
今后,高新区将依托优势生态、文化资源,完善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系,一幅高新区全新的全域旅游图景,正在慢慢织就。
图2:在“李良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