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和卫生部从医学院建设和发展布局的全局考虑,决定将南通医学院搬迁至苏州市。同年3月7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南通医学院迁校问题的通知》,指令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同意成立21人的迁校委员会,由南通医学院院长汪青辰任主任委员。
通医南迁成苏医反响强烈
通医迁校委员会决定利用暑假,分批落实由南通到苏州的搬迁工作,迁校的原则是南通医学院全体人员、在校学生包括暑期招收的新生,以及全部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均迁往新校址。
消息传来,通城哗然!引起南通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尤其是党外各界人士对迁校持有不同意见。南通市政协副秘书长曹书田得知迁校情况,立即向人借了一百多元,打了一个电报给毛主席;政协文物工作组的20余人也打了个电报给周总理;分别陈述通医迁苏之不妥,强烈要求收回成命。1957年6月3日,新华日报记者根据上述社情民意,撰写了题为 “南通地方人士反对医学院南迁,曹书田等致电毛主席呼吁收用成命”的报道,刊登在《内部参考资料》上。
多少年来,南通人一直以张謇、张 创办这么一所高等学府而自豪不已,认为南通医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系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和其兄张 创办,对南通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影响。1952年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时,已将学校一分为三,并迁走其二(纺科迁往上海组成华东纺织工学院,农科迁往扬州组成苏北农学院。),现在又要将唯一剩下的医学院迁走,南通人民从思想上、感情上都表示难以接受。同时,大家也担心医学院一旦迁走,一批在医学院任教的名医也必然随同迁往苏州,这必将导致南通地区医疗水平的大幅下降。
当然,要把一所历史悠久的医学院迁往大江阻隔“遥远”的苏州,学校也面临巨大困难。首先,教师干部思想不统一,认为学校正在发展中,苏北腹地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南通的生活条件好,座谈会上教师非常怀念当时在东二院单身宿舍的生活,每天晚上有油爆虾、白斩鸡,物价很便宜,苏北教师更不愿离开家乡。第三,南通人民坚决反对通医南迁,当时南通的码头工人都不愿意为迁离南通的医学院搬运物件上船到苏州,可见,南通人民对南通医学院感情之深。
据迁校委员会负责搬迁的老同志追忆,无奈之下,第一批用十四条大驳船装载的物资,半夜三更悄悄“偷运”而走。为了赶上秋季在苏州开学,全校上下克服一切困难,拟定周密方案,南迁人员和物资,先后六批通过轮船、火车、汽车分别渡江到上海、无锡后直抵苏州。当时参加搬迁的人员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把数百师生员工和数十船物资安全运抵苏州而未出一点差错。
南通各界人士反对通医南迁的强烈反响,自然引起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57年5月下旬,江苏省委和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派副省长季方、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峰、省卫生厅副厅长顾尔钥组成工作组到南通,了解迁校情况和研究处理办法。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大家对国家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恳请考虑南通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与南通市人民委员会负责人和其他相关各界人士,经过认真讨论磋商,最后形成迁校后的处理方案。
1957年6月11日,南通市市长林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和政协预备会上作南通医学院迁校及善后事宜工作报告,迁校后处理方案为:一是在南通市设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发展后改专科或医学院;二是附属医院留在南通,并保证附属医院医疗质量不降低;三是大力改善医院设备和其他条件。1957年12月23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本省卫生事业需要医师的情况,以及原南通医学院留在南通教学人员、附属医院和原苏州医士学校迁往南通后人员、设备条件,经研究决定在南通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
部,承担在职中级卫生干部进修任务。”通知规定:“分部由江苏省卫生厅和苏州医学院共同领导,南通市人民委员会代管。”
顺民意通医苏医并蒂花开
1958年1月,根据江苏省人委《关于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黄竺如兼任南通分部主任。同年2月,南通分部招收医疗专修科学生107名;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附属医院。同年3月中旬,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开学上课。
1958年5月8日,由中共南通市委向中共江苏省委转呈南通分部《关于申请将我分部改为南通医学院的报告》。1958年8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顺从民意华贵转身,单独建制恢复原校名“南通医学院”,属省管。与此同时,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附属医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由于原本基础较为扎实,南通医学院较快地恢复了规模,并日益扩大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影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医学院改为交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从此南通医学院和苏州医学院(时属二机部领导)一样,均成为有名的部属高等院校。
由于两校同根同源,交往尤为密切、情深谊厚、亲如兄弟。在历史大背景下,纵观其百年发展历程,共同的跌宕浮沉,映射着共同的兴衰荣辱,故而使命相同、经验相近、志趣相投,必能协力同心、砥砺扶持、共促发展。就不难理解源远流长的苏医和通医之友谊,为什么是那样的天长地久,为什么是那样的历久弥新。尤其是1957年8月,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在此期间,通医的戈绍龙、王同观、李颢、汤不器、张慎行、张秀彬、黄炳然、何馥贞、鲍耀东、石福畴(排名不分先后)等一批专家教授先后来苏,他们将通医先进的知识、一流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带到苏州,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挥洒在姑苏大地,为祖国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并丰厚了苏医文化的精神宝库。也正如担任十五年(1985-2000)之久的南通医学院院长、著名骨科专家朱崇仁教授在总结两校情感时所说得那样:“一根藤上两只瓜,江南江北两支花。”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与苏州大学合并;2004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苏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的校名及其建制,虽然由此消失,但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历史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办学传统是一所学校绵延不绝的血脉。它的精髓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浸润在莘莘学子的心田。先贤们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办学理念,并没有因沧桑变迁而流逝遗忘;并没有因学校建制消失而成为绝响。
时至今日,张謇铜像落成之地,已成为文化景观和历史遗存,也成为历届苏医学子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人们在这里回眸,从百年苏州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寻找精神的慰籍,从而催人常思;人们在这里缅怀,从百年苏州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中,发掘力量的泉源,倍感任重道远,从而令人奋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