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蕊
五月的骄阳似火,热风阵阵里,滚滚麦浪一如亲切深情的海,泛着厚重金属一般的光泽,荡起人心里乡思乡情的涟漪。
一大早,我随县民政局驻村工作队下乡去扶贫。此行的目的地,是社旗县兴隆镇张岗村。
到达兴隆镇党群服务中心,正逢停电,空气仿佛凝固成了一个字:热。加之旁边有个养鸡场,引得苍蝇嗡嗡叫,还有蚊子咬。
几十个人把会议室挤满了。没有电,就喝不上水,吹不成电扇,驻村第一书记樊自立乐观地说:“这就是城乡差别,咱们就得体验体验!”
大家一见面,谈的都是扶贫话题,探讨哪一户的哪个情况该如何解决。签到,发材料,开会,指导填表和走访,这是工作日常。单是居民纯收入算账表,就涉及许多项项,兴隆镇侯副书记逐条讲解、指导,对下去采集信息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一一交给应对办法。
他反复叮嘱每一个帮扶责任人,“我们要具体到每一户去询问情况,充分沟通,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进行交流,一表和精准识别入户普查表,那细密的条条框框,使人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村对贫困户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一条线”、“两不愁”和“三保障”,更是贴心得连“年有换季衣服,经常有换洗衣服”都考虑进去了。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小红花》:“党爱我,我爱党,我们从小就听党的话。党的温暖像太阳,党的关怀像妈妈,我就是党的一朵小红花。”
小时候,我们穿破衣烂衫,住泥坯房草棚子,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走进新时代,也走进了新天地,百姓生活有基本保障,实现了电器化、数字化。虽然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农村依然有庞大的贫困户大军,可是,这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国家也从未忽略这个庞大群体的福祉,而是以理性的思考和深远的眼光,来部署和规划农村的发展,切实为农民谋福利。精准扶贫就是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
指导规范填表的会议结束,帮扶责任人又对不明白的问题做了现场提问后,匆匆吃顿“一碗端”,驻村全体成员都顶着烈日,分散到各自承包的村子和农得像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也弹不过来,”樊书记风趣地说,“白天忙一整天,晚上又常常操心得睡不着觉,就连做梦,还在分析甄别农户家庭状况,”他拨拉着风华正茂年纪却早早花白了的头发说,“总想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就连谁去哪个村子合适,谁跟谁搭档效率高,我都编好了。”
得知他的孩子在上中学,妻子在几十里外的乡镇上班,我问道:“那你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樊书记的笑容里有了深深的歉疚,“孩子没时间管,别说辅导功课了,吃饭都是自己拿着钱到街上买的。”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给大家打气一样,他转而扬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无论如何,都要啃下精准扶贫这块硬骨头!”
我看到,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县民政局副局长刘国沛担任驻村队长,前些时,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生病住院半个月,忙于工作,这个大孝子都没能在老人家身边伺候。
一切为扶贫让路。这样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不分白天夜晚,他们常常搞不清哪天是几月几日……的态度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从前来时,你问啥都不耐烦,不愿说,末了还说,‘你们走吧走吧,别再来了!’”她的语气里有些哭笑不得的无奈,“现在还算配合,知道说些感谢的话。”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新阶段的扶贫不再是以金钱、食物等方式,而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也是真正“治本”的扶贫。
扶贫需要一种情怀。我们无法苛责欠缺文化素养的村民能有高远的眼光和觉悟,也因此,他们才需要帮助,需要帮扶。而党和国家是高瞻远瞩的,是有统筹规划和坚强决心的。广大党员干部所起的纽带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我们整理好材料,走出村子,已是暮色四合时分。傍晚的麦田,望去宛然一片苍茫的海。车子穿行在田间小路上,却总使人感觉,是通往不远明天那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是行在不忘初心方得圆满的美丽中国梦逐梦之路上。
不知谁哼起了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的,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