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桐乡市政协主席的徐八斤,2007年根据市委安排,选派他筹建并担任桐乡市第二届市慈善总会会长,从此他与慈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按照徐八斤的话说,他就是一名老战士。至今,他在慈善战线上已滚打摸爬7年多,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每天都要吃多种药,但他对工作从不含糊,虽已64 岁,那股子干劲、韧劲却无法形容,事业心不比年轻人逊色,他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哪怕酷日严寒、哪怕风雨交加,每天总是坚持早上7 点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展一天繁忙的工作,有时连双休日也放弃休息,来到单位加班。这不是一次二次,而做到了七年多来始终如一;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桐乡的慈善工作有目共睹。在他心里有干不完的工作,在他眼里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在他脑子里已把慈善事业当成自己的理想与全部。他主政慈善工作7 年多来,慈善组织从市总会辖3 个镇级分会,发展到现在的14个分会、一个义工委员会和210个村、社区工作站;募集善款从累计3000多万元、结余1000 多万元,至目前的2.5 亿元、结余1.6亿元;慈善救助从每年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拓展到每年上千万元,累计支出8430 多万元,受惠达100000 多人次。
在2013年桐乡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卢跃东赞扬了市总会的徐八斤等两位老同志,“他(她)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创了桐乡慈善工作的新局面”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徐八斤学习。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做到一流”
徐八斤谦虚好学、思路敏捷,为人谦虚实干、低调、不张杨,一步一个足印,按他的话说;“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做到一流。”当记者采访他时,还一个劲地说;“不要采访,不要采访,工作是大家干的。”2007年,当他刚来到慈善总会,账面的善款结余就那么1000多万元,他深知善款就是慈善工作的命根,接手工作后的第一年,他很快就拿出方案,自行加压,制定了募集善款2500万元的目标。 为了调动行政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捐款热情,他动员市总会一班人主动上门,大家每天往外跑,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布了整个桐乡的众多企业和单位。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预约不到、就再约,苦口婆心,也许是他和他的团队的这种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精神感动了大家,这一年,共募集善款3480多万元,大大超出了预定目标。在徐八斤与他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桐乡全社会的慈善热情越来越高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仅市总会就收到社会各界救灾捐款925 多万元。2009 年桐乡世贸中心董事长卢小丰向市总会慷慨捐款1000 万元。2010年举行大募捐3829.5万元。2012年10月19日,市慈善大会暨市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上,募集的企业留本冠名基金就有7850万元。到2014年底,善款余额达1.6亿元。
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最大的心愿
徐八斤任市总会会长后,他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市所有镇、街道及三分之二以上的村、社区和大企业都留下了他的踪影。他与农民、基层干部、企业家交朋友,经常向他们宣传慈善文化,把自己的工作想法告诉大家并听取他们的意见。2012年早春,他得悉宁波市江北区创建慈善村的消息,这与他酝酿已久的思路一拍即合,他在统一市总会一班人的思想后,认定要把慈善做到村民和社区居民的家门口。
这一年,徐八斤与他的团队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农村、在基层,他及时抓住较为富裕的芝村村和一般的墅丰村这两个典型,从联系村干部到访问村内的企业家和众多村民,每个村都要去上五、六次,指导两个村建立村级慈善工作站,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募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并多次召开会议推广两个村的试点经验。至2013 年4 月,仅一年时间,全市12 个镇、街道的176 个村和3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自募自用的慈善帮扶基金,实现了村级慈善全覆盖。全市有近30 万城乡居民和5000 多家企业踊跃参与,共募集积累村级慈善帮扶基金7800多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44个,100万元及以上的13个,群众参与率50%以上。这一工作得到了嘉兴市委书记时任市长鲁俊、浙江省时任副省长陈加元的充分肯定。同时,“实现城乡三级慈善工作全覆盖”被评为桐乡撤县设市20 周年十大最有影响力事件之一。
村级慈善帮扶基金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幸福度、增强了社会的和谐度,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受助资助大学生785人,发放助学金772.86万元。2014年春节前后市三级慈善组织共发放慈善救助慰问金673.24万元,受惠6758 户。其实,徐八斤早就超过了退休年龄,自己有退休工资,不愁吃、不愁穿,完全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选择了看起来与他并没有多大关系的“慈善”,在日常工作中,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压力,他从不放弃、不抛弃、不抱怨、不埋怨,他用实际行动努力去践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既阳光又透明,让慈善装进“玻璃口袋”
徐八斤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它来源于公开和透明”。为此,市总会自觉执行严格审计监督制度,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出一本慈善爱心册,将当年捐赠善款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及捐款数额一一列出。这些爱心册还被送进了市档案馆和图书馆,方便市民随时查阅。从收集募捐名单到付印成书,时间紧、工作量大,而且不容有失。徐八斤每每会亲自参与校对,甚至星期天到印务公司加班。
同时,在善款支出上,市总会除将每一项开支明细通过每年的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外,还将每一个救助名单汇编成册,连资助对象的姓名、住址及救助原因都一一注明,为了保护救助人的隐私,救助名单在每年的理事会会议上公布。而且实行募集善款与工作经费分别建账、分开管理,市总会工作经费由市财政保障,确保每一分善款花在慈善救助上。2013年市总会还建立了党员先锋站和纪律监督小组,慈善组织的社会性和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升。那些企业家们熟知徐八斤的职业操守,他们多次表示: “将爱心款项交给市总会管理,我们完全放心。”
桐乡探索构建“阳光慈善”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1年8月31日,《浙江日报》载文《桐乡,把慈善装进玻璃口袋》。2013年12月1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整版刊发了《浙江桐乡:把慈善装进“透明口袋”》的长篇通讯,同年12月13日,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对此作了充分肯定。
在慈善工作上真是蛮拼的
徐八斤尤为关注弱势群体。该市洲泉镇村民梁某,几年前患上了巨舌症,苦于没钱看病,整天躲在家里不敢见人。当徐八斤得知后,立即牵头协调,并筹集了4 万余元善款,帮其及时去医院做了手术。后来,还帮其在当地一家企业落实了工作。2013年下半年以来,徐八斤与他团队又在为建立慈善义工队伍奔波忙碌。当年9月17日,市总会10支慈善义工队授旗暨千名义工系列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同时在市区凤鸣公园设立慈善义工服务中心常年对外开展服务,年内慈善义工有组织地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时间达12000 多小时。2014 年组织慈善义工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时间达20200 多小时.每次重要活动,徐八斤都是亲力亲为,脚拗伤了还要坚持参加,因为他心中念着黎民百姓,想着为那些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做点实事。最近,徐八斤与他的团队又在策划实施创建村“慈善文化苑”和紧密配合市里开展的“五水共治”的中心工作。
几年来,市总会荣获了不少荣誉,浙江省“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嘉兴慈善奖(机构奖)”、桐乡首届“十佳社团组织”和“社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2013 年桐乡入选全国慈善百强县(市)。同年徐八斤被授予浙江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称号,2014年徐八斤荣获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
在荣誉面前,徐八斤却认为;“我们市总会一班人用心做慈善,只是履行了一名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的应尽职责,慈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对的,他们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态度,桐乡百姓对他们的评价就是;“蛮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