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献给“新四军五团”

--写在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组建85周年和 《新四军五团史》研究获全国优秀成果奖之时

作者:金文莲 观看: 241       赞:

今年是“新四军五团”建团85周年。日前,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公布了《关于开展第二届评选表彰优秀学术成果的通知》,由武夷山市党史研究专家张金锭主编的《新四军五团史》获优秀成果奖,福建省仅此一项获此殊荣,这是武夷山市党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更是献给英雄“新四军五团”的赞歌。

新四军五团,又称闽北新四军五团,也被称为“绝命后卫团”,在新四军军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繁昌血战、东流山保卫战等战役中,他们用听党指挥、坚定信念、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谱写了五团指战员不朽的英雄赞歌,用几乎全团覆灭保卫军部的壮举,书写了绝命后卫团的光荣历史,彰显了荡气回肠的新四军铁军精神,被誉为“英雄五团”。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后移驻江西南昌,军长叶挺。全军4个支队10个团,共1万余人。其中,福建组织了4个团,即闽西2个团(三团、四团),闽东1个团(六团),闽北1个团(五团)。从1938年2月到1941年1月,闽北新四军五团经历了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保卫战、皖南前线抗战等四个春秋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

为更广泛更细致地整理记述新四军“铁军”历史,2016年5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在全国开展编写新四军团史。同年5月,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在福州召开会议,部署福建新四军4个团的编史任务。会上确定,新四军五团史,又称闽北新四军五团史,由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南平市新四军研究会和武夷山市新四军研究会三家合作编写,由武夷山市新四军研究会牵头主编。

时任武夷山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的张金锭担纲了主编任务。张金锭同志是闽北党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曾担任原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副研究员、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一生从事党史研究,对武夷山和闽北党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出版了《崇安县党史研究文论选》《武夷山革命史》《赤石暴动革命烈士传》《武夷山新四军研究文选》等10余部书籍。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他接受任务后,带领新四军研究会一班人,查阅了《新四军战史》《新四军人物辞典》《福建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福建新四军抗战史》《福建新四军女兵传》《南方三年游击战闽北册》《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搜录》《闽北革命史》《武夷山革命史》《武夷山革命英烈》《武夷山新四军研究文选》等11部史书资料,以及当年在新四军五团任职的饶守坤(中将)、陈仁洪(少将)、刘国兴(享受正军级待遇)、吴森亚(享受正军级待遇)等10多位革命先辈生前的回忆文章、《50年代的党史档案资料》等共80多万字,历史照片100多张,历经5年查找、整理、编辑、书写,形成《新四军五团史》送审稿,其间还经过三次改稿和审稿,最后由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审定,于2020年12月出版。

《新四军五团史》,是福建4个新四军团史中成书的第一本。全书约18万字,照片77张,分“闽北苏区概述”“新四军第3支队5团组建的历史背景”“闽北的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的组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在抗战前线的重要战斗”“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杰出代表人物”等6章18节,以及6个附录汇集而成。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徐承云中将为本书题写书名,福建省军区原司令员、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卢福祥为该书作序。

2020年12月,《新四军五团史》呈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受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2022年9月,经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宣传委员会评选,共评出29项成果奖,其中“学术书籍”6部,“编著成果”8部,“优秀论文”15篇。《新四军五团史》被评为“优秀编著成果奖”,福建仅此1部,这是对新四军五团革命历史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五团革命先烈的告慰。

弹指一挥间,八十五年过去。今年是新四军五团组建85周年,在新四军五团的成长史、演变史、传承史、抗战史、光荣史中,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时代亮点,他们“听党指挥”“坚定信念”“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新四军精神的核心要义。

亮点一:听党指挥的精神。新四军五团的红色

基因,沿袭于中国共产党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领导的两次上梅暴动产生的16支民众队2000多民众队指战员,从1929年10月到1937年10月,他们听党指挥,进行了七次转变部队番号。1929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将民众队整编“崇安工农红军五十五团”;1930年7月,党中央决定闽北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崇安红军五十五团按照党的指令,立即开赴赣东北参加组编方志敏统领的红十军;1931年1月,赣东北省委将红十军中崇安籍红军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听党指派返回崇安参加闽北苏区“反围剿”斗争;1932年11月,这支队伍服从中共闽北分区委决定,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1933年7月,遵照中央苏区闽赣省委决定,闽北红军独立师编入红七军团58团,进入中央红军序列;1933年9月,红七军58团听党指令,再返闽北苏区;1935年2月,按照闽北分区委的指示,在红七军团58团基础上,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4个团、1个纵队。七次的部队番号、序列转变,不变的是闽北红军听党指挥的初心,也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赢得了从发展到全盛的转变。

亮点二:坚定信念的精神。1934年10月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伟大的长征。留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就地开展游击战争。

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从1935年1月闽北党政军机关撤出大安为标志,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也是闽北红军游击队开始进入深山老林、荒野枯洞,过着风餐露宿“野人般”生活时期。这三年,是闽北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三年,但五团指战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坚定信念,常年坚持在“敌人清剿”“天寒地冻”“少衣缺粮“有病无药”,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艰苦环境中,经受了信念关、生存关、生死关的考验。

三年游击战争刚开始的第一年是最苦最难最险的一年。1935年4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主力部队,被围困在崇安县坑口村温林关脚下的北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吃饭问题。有一天,5斤米做了100多人的“稀饭”,清可见底。粮食吃完了,竹笋、野菜也越来越难找。红军游击队饿得浑身无力,站着想坐,坐下想躺,躺下就不想再起来。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见此,忍痛叫随员把他从赣东北苏区带来的骡子宰了,把骡肉烘干,分给战士们当干粮;随后带领红军游击队唱“艰苦奋斗歌”,极大激发了指战员们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信心,从而战胜了上山打游击最艰难的第一年。

闽北红军游击队能够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经受住千百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和“信念关”“生存关”“生死关”的考验,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七靠”:一靠信念当家;二靠群众当娘;三靠深山周旋;四靠山洞当房;五靠草地当床;六靠野菜当粮;七靠树根当药。有了这些信念的支撑,即使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闽北游击区仍从形成到发展,从发展到鼎盛,至1936年底已是一个横跨闽浙赣3省26个县的游击区,成为南方8省14块游击区一个重要而闪光的战略支点,它所铸就的光辉灿烂的诗篇,是党史和军史画卷的精彩一页,它为新四军五团从闽北三年游击战争走来,培养了一支信念坚定、军事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

亮点三:不畏强敌的精神。1937年10月2日,

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江西、福建等8省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同年寒冬时节,中共闽赣省委遵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将闽北红军游击队从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分三批开赴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期间,一边整编,一边扩军,仅崇安县又有二三百人参加了红军队伍。到1938年1月,在“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召唤下,在石塘参加整编总人数达到1600多人,创下闽赣边参军参战的历史奇迹。

1938年2月9日,新四军军部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政委)曾昭铭。五团下辖3个营9个连和1个机炮连,1600多人。2月25日,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在石塘整编地为五团北上抗日召开欢送大会。会后,五团指战员们唱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北上抗日,离开了石塘红土地,奔赴抗日烽火的皖南前线。

五团是一支英雄团队。自1938年2月奉命开赴皖南对日作战前线,至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五团在抗日战场上经历了血雨腥风的4个春秋。全体指战员在

皖南抗战前线,牢记党的教导,不忘抗战初心,发扬不畏强敌铁军精神,与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军展开顽强战斗,取得了三次联合对日作战、红杨树对日作战、五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等名扬大江南北的战功,其中以“五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最为闪光。

繁昌是皖南前线的门户,保卫繁昌,对皖南乃至整个华东战场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繁昌成了日军在皖南的必争之地。

新四军五团的五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从1939年1月到11月,历时近1年时间,其中闻名的第四次繁昌对日作战,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史称“血战繁昌”。当年,日军投入2000多人,五团不畏强敌,誓死保卫,缴获日军大批枪支弹药,打死打伤日军400多人,特别是击毙日军川岛中佐指挥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四军军威。据《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记载,当年的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哀鸣道:“国民党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党乃是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新四军《抗战报》为此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五团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光荣载入新四军史册。

亮点四:敢于牺牲的精神。“皖南事变”期间,新

四军奉命北移,编成三个纵队各自为阵,在战火中分头进行战斗。五团所在的第三支队和军部特务团合编成第三纵队。在北移途中,五团作为军部的后卫,任务是保卫军部,由叶挺军长直接指挥。

新四军在皖南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突围计划一变再变,第三纵队走进了石井坑。东流山是石井坑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军在东流山布下一场大规模的恶战阵势。此时此刻,叶挺军长观察地形后,一面命令五团占领石井坑的东流山阵地,一面对五团指战员说:“你们五团是一支过硬的老红军部队,在场的许多同志从30年代就已经屡建战功,今天军部把坚守东流山的任务交给你们,大家一定要坚守住东流山阵地,东流山不能丢!”说着,叶挺军长用手杖指着山沟里的指挥所说:“我叶挺就在这里指挥,跟你们同生死,共存亡!”五团指战员齐心高呼:“坚决听从军长的指挥!”“誓死保卫军部!”

1941年1月12日,国民党军第四十师成营成团,轮番发动进攻,都没有成功。下午发起总攻,国民党军的大炮狂轰,山头上的茅草烧着了,成了火海。五团指战员发扬敢于牺牲的精神,靠着机枪和手榴弹的威力,压住敌人无数次的进攻,用鲜血和生命坚守阵地,保卫军部。

据幸存下来的五团前辈回忆:敌人的总攻延续到13日下午5点,此时的东流山阵地上,血流成河,到处是牺牲战士的遗体,武器弹药已全部打光,五团指战员也已所剩无几,东流山阵地处在生死存亡决战时刻。但面对保卫军部的任务,最后坚守的指战员们,以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戳弯了,就用牙齿咬、石头砸。崇安籍二营一排陈排长、二班黄班长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三营一连三班一位战士双眼被打瞎,仍死死抱住一个敌人军官不放,让战友冲出包围圈;二排几位身负重伤的战士,抱着敌人一同滚下山崖……场面之壮烈,惊天地,泣鬼神。

这种殊死战斗持续了1个多小时,东流山阵地上四处响起“为了抗日,为了保卫叶挺军长冲啊!”的喊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最后,坚守东流山阵地的五团官兵,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英勇为国捐躯。这支由闽北红军游击队为骨干组建的新四军五团1600多人,除极少人冲出重围,几乎全团覆灭,被后人称为“绝命后卫团”。东流山上写下了他们视死如归、顽强拼搏、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也留下了传唱至今的千古佳话。

当年,新四军五团从东流山血战中幸存下来的指战员,以及从皖南事变中个别逃出的将士,历经千难万苦回到重建的新四军怀抱,被编到新四军第七师,重返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直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新四军五团的幸存者,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了10位开国将军和16位省(军)级领导干部。这是新四军老五团的光荣,更是闽北红军游击队的光荣。

闽北红军游击队出发地崇安县坑口长涧源地址

闽北红军游击队石塘整编地遗址

五团东流山血战遗址

五团五次繁昌对日作战旧城一隅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