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
观看: 139       赞:

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径、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习非遗、学茶舞……行走武夷山各处,片片有景、处处有茶,丰富多彩的茶文旅产品不断“上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寻茶,通过茶文化研学游、国际茶志愿者等项目探访茶园、以茗会友。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

早在南朝齐时(479-502年)武夷茶便以“晚甘侯”之称为社会上层所赏识而初具知名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流走木兰船。”唐时,以“研膏”“腊面”为名的武夷茶,加工精致,价同黄金,并开始少量进贡皇宫,成为御赐的珍品。

宋室南渡以后,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著名学者齐聚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茶论道。其时,儒、释、道三教同山,寺庙道观遍布山中,并大多躬耕茶园、制作茶叶,茶事由此大兴。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文人雅士在品饮咏赞武夷茶的同时,把茶作为一种游艺,此后斗茶、点茶、分茶(茶百戏)等茶艺形式纷纷出现并逐渐盛行,在今天的武夷山也可寻得踪迹。

1302年,武夷山设立皇家焙茶局,称“御茶园”。从此,武夷山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沿着一个个驿站,经过几千里路程递送至京城,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1557年。

时至今日,凝练着历代茶人智慧结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仍旧充满独特魅力。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概括说。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

走进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晒青、摇青、炒青、茶揉、炭焙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告诉记者,制茶技艺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每个人不同的气质、习惯和对茶的理解,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最后的茶味,能够做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

近年来,武夷山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以“师带徒”形式,加强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一些国际青年的身影,也出现在茶园间。来自俄罗斯的MARAT TUKHVAT⁃ SHIN便是其中一位。“中国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人们对待茶山和茶叶,既有感情也有智慧,让人着迷。我的中文名叫马浩茗,便是出自对茶的热爱。”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福建农林大学攻读茶学博士,已多次探访武夷山茶园。

无独有偶,武夷星茶业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设立大红袍文化推广中心,建立武夷星国际志愿者组织,在32个国家招募了上百位国际志愿者,以茶为媒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市下梅村风光(郑友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