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武夷山谱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作者:裴礼辉 观看: 85       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的武夷山人,对这一句话的感悟更深。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策划环带项目98个、总投资317亿元,居南平第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南平第1,主要流域Ⅱ类水质以上比例100%。

文旅复苏强劲有力--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1550万人次、216亿元,比2019年分别增长9%、8%,带动住宿业、零售业、餐饮业分别增长42%、11.2%、18%。

特色产业茁壮成长--“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三大产业税收超4.5亿元,鹅、鱼、莲、花等“土特产”文章快速“出圈”。

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的武夷山,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越。

绿色,是武夷山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武夷山最靓丽的招牌。

近年来,武夷山“起笔”绿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新路,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武夷人民的“幸福靠山”。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武夷山位列其中,为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福建片区1001.4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一个既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又是双世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在严格管控的同时,武夷山始终注重科学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保育修复措施为辅,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3年,武夷山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完成南星公路、星桐公路、桐源至杜坝段、国道G322星村镇井水村至黎前村等道路建设。聚焦“环带”“两高”等重点区域,实施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崇阳溪生态巡护绿道一期工程、规模化绿化花化彩化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造林更新1.26万亩。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条措施,整治违规开垦茶山3253亩,打赢国家公园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

与此同时,推动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保护、活化传承,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武夷山利用九曲溪上游生态漂流、青龙瀑布、十八寨等旅游资源,引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游和茶旅慢游,拓宽公园辖区村民增收渠道。

漫步武夷,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一切都有着大自然般畅快的呼吸,一切都有着天地之初的模样。

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举办精彩活动,加深文旅融合,成为今年春节假期武夷山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今年春节假期,武夷山推出多项新春促消费优惠政策,主景区“新春之旅”门票优惠,游客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享受免门票优惠(不含观光车票和竹筏漂票);度假区开放免费及临时停车场,提供1000多个免费停车位;针对加密新增航班航线,武夷山机场执行所有车辆30分钟内免费停车。公交、有轨电车实行免费乘坐政策,持续开通景区南次入口-武夷广场度假区2条旅游循环公交专线。中国结、红灯笼、炫彩灯、龙形景观小品……为了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新春氛围、“沉浸式”体验年味,龙年新春,武夷山各景区全面装点布置,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武夷山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总收入5.15亿元,比增38%。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走进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3月14日,走进武夷山燕子窠“三茶”统筹馆项目现场,施工方正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全力朝着项目建设节点目标奋力冲刺。项目现场负责人吴骏介绍,燕子窠“三茶”统筹馆预计于3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燕子窠“三茶”统筹馆项目位于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旁,占地5468平方米,投资约1600万元。项目分为“三茶”统筹展示馆和“三茶”体验馆两栋建筑,体验馆用于特色产品销售、文化体验等。统筹展示馆集中展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高标准建设全国“三茶”统筹展示馆,是武夷山着力做新做活,讲好茶文化故事的一个具体表现。近年来,武夷山围绕建设“世界茶人朝圣之地”目标,实施武夷茶文化“八个一”重点工程。通过文化赋魂,实现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有“琴棋书画诗酒茶”。

不仅如此,武夷山还通过在抓龙头、延链条、打品牌等方面发力,着力做大做优,强化茶产业支撑。“一企一策”培优扶强龙头茶企,八马、正山堂、武夷星、瑞泉、溪谷留香等一批产能提升项目加快建设。建设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茶产业专业园区,积极引进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食品、茶饮料、茶洗护用品等精深加工企业,大亚圣象、凯溢包装等龙头企业落户武夷山。加大武夷茶品牌和原产地保护,探索建立武夷茶溯源大数据平台,同时严格执法和市场监管,推进茶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我们还通过抓生态种植、抓生产加工、抓深度开发、抓检验检测等方面,来着力做实做精,强化茶科技动力。”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23年12月,武夷山“一片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税收2.13亿元,税收超千万的茶企突破6家,八马生态产业园建成投产;香江云茶兴、溪谷留香创新研发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瑞泉文化研究博览园、华祥苑茶博城、骏德茶旅中心等项目序时推进。

武夷山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让茶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协同并进的成功路径。

仲春时节的武夷山,惠风和畅、莺飞草长。

“鹅不只是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人们手上的伴手礼。”3月14日,在武夷山“鹅娘”岚谷熏鹅品牌运营中心,徐丽妹说着自己如今追逐的梦。20公里外,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鹅娘”熏鹅加工生产工艺基地正在按照建设节点有序推进。

徜徉在武夷山市洋庄乡在园野石斛兰花产业园中,只见一排排花样俏丽的石斛、兰花整齐排列,白色、粉色、黄色、紫色……斑斓多变的花朵像夜空中的星星,点亮了整个大棚。不远处,直播间里,正在火热地销售着各种各样的石斛。“目前,一天一场直播下来,销售额基本上都在一万元以上。”武夷山市在园野兰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小金说。

“对于稻花鱼的下一步发展,我们乡里计划申请认证稻花鱼绿色食品标识,争取获得稻花鱼干SC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同时,成立稻花鱼协会,统一稻花鱼产品规格、品相,挖掘品牌故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吴屯乡人大主席陈洪介绍。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产业。武夷山以绿色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培育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绿色经济体系,聚焦“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鹅”“一尾鱼”“一颗莲”“一枝花”等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快点“绿”成金,发挥龙头企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截至2023年12月,“一根竹”全产业链产值增长7%,税收2.08亿元,推进“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意欣竹产品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工。“一瓶水”水产业产值增长34%,税收超4400万元,农夫山泉增资扩产项目签约落地,推动新上2条饮料生产线,满产后税收有望突破1亿元。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些年,武夷山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内嵌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中,让百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生活更殷实了,日子越过越有底气。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245.46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46亿元,增长18%。

腰包更鼓了,百姓越过越有奔头。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93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2元,增长7%。

“今年,我们不仅将借‘智’之力,让传统产业发‘新芽’,也将乘‘数’而上,帮助新兴产业结‘硕果’。”武夷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勇表示。他介绍,一方面,引导传统产业拓展“智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配套发展,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一方面,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着力点,重点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从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给予要素支撑。

从“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武夷人坚定地认为,只要绿水青山在,金山银山就一直在。

做香一片叶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4.8万亩,涉茶人员12万人,注册茶叶类市场主体约2.7万家。坚持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推进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食品、茶洗护用品、茶空间等全链条发展,将茶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做到住有茶宿、吃有茶宴、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获评2021年到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已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武夷岩茶连续7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三茶”统筹展示馆、武夷茶博院项目建设,已启动武夷岩茶文化系统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做深一根竹

全市现有竹类12属51种,竹林面积66.9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8.8%。依托竹资源优势,推广竹林喷(滴)灌、覆盖、配方施肥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竹林丰产高效经营水平,建成毛竹丰产林基地面积33.28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49.68%。统筹做好竹工艺文章,竹(笋)加工产品已形成了从初加工产品到深加工产品的基本加工链条,全市现有竹(笋)加工企业54家,拥有武夷绿洲、怡竹、华竹、武夷阳光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绝大多数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做活一瓶水

全市落地投产包装饮用水企业4家,年总许可取水总量253.41万吨。引进落地年产100万吨农夫山泉天然水项目,在全国首创专业泡茶水,目前武夷山工厂所产饮用天然水主要销往福建、江西等地,“泡茶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3亿元。委托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从地表饮用水开发、地下温泉水勘探、水文旅游资源挖掘三个层面开展水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编制水资源发展规划,以农夫山泉为龙头企业循序渐进推动水产业延伸,做大做活‘富民之水’的文章。

做全一只鹅

我市大力发展白鹅养殖业,境内拥有岚谷锦秀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志宏生态鹅业有限公司2家闽北白鹅养殖繁育农场,成为闽北最大白鹅保种、养殖、熏加工基地,年出栏白鹅约10万羽,年加工岚谷熏鹅系列产品达400吨。成立熏鹅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和熏鹅制作协会,编制《武夷山市白鹅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组建鹅产业养殖技术、食品加工专家团队,在度假区打造武夷熏鹅体验旗舰店、熏鹅游客体验店,全市共有熏鹅销售单位68家,年销售量60万头,岚谷熏鹅制作技艺已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鲜一尾鱼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渔业和优质稻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传统稻鱼综合种养,构建“田间种稻、水体养殖、虫草渔饵、稻渔共生、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推动“稻+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大力发展稻花鱼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农民养殖稻花鱼1.2万亩,产量达605吨,实现产值3300万元,大幅提升土地产值和效益,“吴屯稻花鱼”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人获评第四批武夷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屯稻花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做细一颗莲

“五夫白莲”历史悠久,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种植面积达万余亩,亩产量约120斤,总产值约6000万元。为拓宽销售渠道,依托市区供销商城和度假区消费帮扶体验馆等展示销售平台,建立白莲农产品展销“直通车”,提高流通效率和莲农收益。研究开发白莲深加工产品,莲子露、莲子糕、莲子酥饼、即食鲜莲、扣莲预制菜深受游客的喜爱,椰香莲子羹入选“武夷茶宴”指定菜品。

做美一枝花

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的运营模式,在洋庄乡盘活38亩集体土地新建“在园野石斛兰花种植基地”,培育石斛品种79个,兰花品种36个,开辟集“产销服”一体的流水线。通过淘宝、拼多多、微信、抖音等线上平台和线下销售模式经营,在园野石斛兰花产业园日均发货量超过1100单,年营业额已突破1000万元。将石斛花以不同形态融入茶席、茶品、茶点、茶饮、茶空间中,研制石斛花调饮茶、石斛糕点,推广石斛茶席、石斛花艺,进一步打响武夷山石斛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