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娟(《厦门日报》编委、专副刊中心主任)
寻渠问道觅泉源2>
观看: 60      
赞:
生于山城,住在海滨,我自认为算是领略过山水之美的,可阳春三月的南平之行,我还是被“环带”之美,武夷之春深深震撼了。
满目青山,层峦叠嶂;春水盈盈,深碧浅绿。夹道迎风招展的各种花木、田地里成片金黄的油菜花、丘陵中一垄垄浅绿深碧的茶树,总能引得来自“水泥森林”的游客惊叹不已、“咔咔”拍照。
自然之美令人陶醉,人文之美更耐人品味。朱子是南平烫金的文化名片,他71岁的生涯,有50余载是在南平度过。他在这里求学、办学、著述、传道,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推向顶峰。南平因此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据说,南平朱子文化遗存保护达140多处。我们此行也有幸踏寻了朱子的部分足迹。无论是在考亭书院,还是在朱子林、朱熹园都可以感受到南平人对朱子的敬重,对朱子遗迹的用心保护,对朱子文化的创新传播。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朱子就是一位板着面孔的理学家。而在南平,一代代学者、专家对朱子文化的细心发掘,民间长留的朱子遗风,百姓口口相传的轶闻趣事,让我们“遇见”的这位泽世大儒不但可敬,更可亲。他不仅善读书悟道,还会操琴作曲、种茶制茶;他还会与弟子相约,读书每有疑惑时悬灯为号,下山煮茶论道。智慧的头脑、有趣的灵魂让朱子更具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一生都致力寻觅中华文化之源,疏浚文化河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股源头活水至今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庇护过朱子,让我们惊艳的闽北山水,亦有其泉源,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守好文化、生态这两个泉源,南平拥有的何止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