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创新生态保护“123”机制
观看: 88       赞:

武夷山是全国唯一既是“双世遗”,又是国家公园的城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武夷山考察时指出:“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武夷山市牢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围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促进“人、物、技”三位一体全面融合与提升,创新完善生态保护“123”(一委统筹、二长协同、三员合一)机制,实现机构职能整合、工作磨合、力量聚合,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合效能。目前,武夷山市森林覆盖率达82.13%,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称号。

以“一委统筹”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

针对部门协作不顺畅问题,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履行承担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等职责。

统筹部门职能。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等部门相关巡护、处置职能,实行“合署办公、统一指挥、统筹管理、联动处置”,强化横向协同和纵向指导,推动生态巡护事件处置闭环管理。

统筹会商模式。设立生态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由各业务主管部门派驻专业人员入驻指挥中心,参与巡护全过程处置,负责定性巡护事件、督办属地落实、联动部门会商、研判处置结果及其潜在的影响,并增设应急指挥应用功能,实现指挥中心互联互通一体化运行。

统筹监管机制。着眼解决各自为政、“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问题,制定和修订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具体措施,结合巡护打卡、位置共享、远程点名、视频连线、人工智能等方式开展监管、“一键式”督办。

以“二长协同”解决信息不对称、发力不聚焦问题

打破“林长”与“河长”过去分散到部门“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推行“二长”合署办公,统一调度指挥、督查巡查联动、协同会商研判,共同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的规划和执行,研究协调解决武夷山市生态领域共性问题,实现协同共治。

突出信息协同。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执行数字化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二长”工作流程的同步和信息的实时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领域的共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突出时效协同。借助现代科技、数字化赋能,帮助“二长”实时监控环境变化,从而实现“1+1>2”的效果。设计基于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AI助手,快速获取信息,自动分类上报事件,智能推荐处理方案,实现数据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二长”协同提供科学决策基础。

突出调度协同。打破传统各部门、多层级上报的壁垒,将问题点对点派发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现“流程找人、数据找人”,确保问题实时接收,即时整改。建立可视化指挥中心,集成GIS地图、实时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提供全局视角精准指挥。改革后,问题处置单件实效性平均提升82%,系统整体应急响应能力明显增强。

以“三员合一”解决待遇不高、效能低下问题

整合全市土地协管员、河道专管员、林业生态管护员职责,由一位承担综合职责的生态巡护员负责履行“三员”巡护职责。

以科学设岗安巡。打破原有以行政区域、行业领域为主的网格巡护模式,以林业人均巡护面积不超3万亩和打卡点位不超过30个为单位,共设置121个巡护网格,按1:1配备生态巡护员,实现巡护覆盖100%。精简岗位设置,通过“三员合一”提高薪资待遇,巡护人员由过去716人优化到139人,待遇则由原先人均1495元增长到3800元,工作报酬接近村主干平均水平,推动生态巡护员扎根巡区、安心巡护。

以科技赋能护巡。强化技防巡护手段,并按照功能作用优化巡护策略,推动巡护范围由过去1732个点位增加到3106个点位,人均巡护面积由原来不超2万亩扩大到3万亩,人均巡护时长从过去的58小时提升到92小时。在极端天气情况及人迹罕至的区域,依托无人机每周定期开展巡飞巡护。在农事活动频繁点位、交通卡口、重点流域断面,增设218个AI监控辅助巡护,实现生态巡护全域覆盖。

以规范管理促巡。通过专业化理论、案例分析、应急实地演习及法律法规培训,提升生态巡护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围绕“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原则,设置考核评价系统与奖励的激励机制,规范绩效管理。每月对巡护队伍的巡护质量、调度中心的接诉即办情况开展绩效考评,实行“按效付酬”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考评、评先评优、续聘用人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实现巡护队伍规范化管理。(来源:南平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