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打造武夷山特色思政课
观看: 54       赞:

(上接1版)二是以“红色”铸魂育人。武夷山有独特红色基因,被誉为红旗不倒的老区苏区,有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武夷山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三是以“古色”成风化人。武夷山文化遗存、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拥有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是“朱子理学”摇篮,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双起点城市。武夷山大力实施朱子文化“五进”工程,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延时服务,编辑出版《武夷茶说》《走近朱熹》等校本教材,推动“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茶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打造实践基地,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武夷山市结合打造251公里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将国家公园和“双世遗”的“珍珠”串联起来融入学校科普宣教活动,把思政课办在大自然中,推动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双向发力、内外联动,在场景化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让大中小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与真理力量。一是打造“山水间”的思政课。组建以国家公园讲解员为主体的“福小宣·溪言习语”宣讲队,打造穿行在绿水青山间的“流动讲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护航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讲解词,通过竹筏上流动式、互动式、情景化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厚植基层、深入人心,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听懂党的声音、记住最美武夷”。宣讲队组建以来,累计开展宣讲39万余次,服务310万余人。二是打造“茶园里”的思政课。武夷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的首次阐发地,燕子窠生态茶园列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实践点。突出茶文旅结合,建设集茶人游学、文化科普、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燕子窠“三茶”统筹展示馆,与生态茶园连为一体,让学生在可闻、可见、可视、可近的知识内化过程中体会武夷山历史久远的茶文化,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今年五一期间,武夷山市开展千人研学游活动,师生们走进燕子窠生态茶园闻茶香、赏美景、悟思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打造“沉浸式”的思政课。充分挖掘武夷山深厚人文底蕴,依托“五园”(朱熹园、燕子窠生态茶园、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洋庄红色文化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建设武夷山海亮研学教育营地,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推出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五条精品研学线路,寓学于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今年以来,累计接待省内外学生研学团328批共2万余人。

三是深化共建同研,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武夷山积极加强校地融合,开展思政课共建工作。一是打造“第二个结合”思政金课。发挥“第二个结合”首提地优势,与中国人民大学、武夷学院共建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联合举办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搭建“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学术交流平台,精心打造“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联培联讲联研品牌,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推动武夷山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武夷样板”。二是开办“开学第一课”实景课堂。联合央视一套节目打造《2023开学第一课》,以“实景课堂”形式,从生态、人文等角度追根寻源,领略朱子文化真谛,感受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立体化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把有深度的思政课讲得有温度,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新时代思政课堂,节目首播收视率3.24%、收视份额11.70%,平台总阅读观看量2.52亿人次。三是探索“云上思政课”移动学堂。坚持“开门”办思政,用好网络主渠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让启智润心的文化理论课与新媒体平台在云端上深入融合。开展“网络名人看武夷”活动,举行“江山如画”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全网总传播量均超10亿。举办“书香武夷、阅见美好”网络诵读活动,全网相关视频超4.7万条,播放量超800万次,掀起学经典、诵诗文热潮。打造“闽越王城”线上展厅,用文物“发声”,让建筑“说话”,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