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观看: 5       赞:

满眼皆山水!冬日里的武夷山,处处生机盎然。

近年来,武夷山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

2024年,武夷山交出亮眼“成绩单”--

作为全国唯一县域代表在中国改革年会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创新生态保护“123”机制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入选全省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连续7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武夷岩茶连续8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获评茶叶提质升级县域红茶重点产区,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初评成绩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中国“长寿之乡”。主景区免门票、全城免费公交、县域高速免费通行政策持续实施。纵八线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处置典型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

“成绩单”的背后,是武夷山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

(制图:严数时)

(初步统计数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1 号风景道(孙开彦摄)增绿提质

加速生态创美

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武夷山,有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有着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瑰宝。

近年来,武夷山聚焦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持续在“护绿、扩绿、转绿”上下功夫,在“生态文明”“‘三茶’统筹”“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共同发力、做好文章,增绿提质,加速生态创美。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充分发挥环带龙头引领作用,谋划实施环带项目108个,总投资376亿元,高质量打造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布局沿线驿站11个、打卡点26处、酒店民宿212家,“五一”正式运营以来共接待353万人次;高水平建设崇阳溪漫游道,武夷山“阿勒泰”等一批休闲观光点,成为周末假期市民、游客“主客共享”的热门目的地。用环带“外圈”保护“内圈”,全域推行“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整治违规开垦茶山1147亩,完成国土绿化4062亩,建设“森林生态银行”示范片3555亩。

在“三茶”统筹发展上。启动中华茶博苑建设,编撰发布《武夷山茶志》,燕子窠“三茶”统筹展示馆开馆运营。茶交中心入驻1399户,茶检中心投入试运营,布局打造茶庄园9家、茶空间21个,依托武夷星创建武夷岩茶科技小院。发布《武夷红茶品质化学特征与健康功能白皮书》、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机理研究和应用成果、茶点适配性研究成果。

在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上。新选认科特派170人、团队22个,科特派服务实现从“单兵作战”向整体组团转变,从点位技术服务向产业链综合服务转变。加强与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合作,聚焦熏鹅、白莲、稻花鱼、笋等“土特产”,开展标准化生产、风味品质保障、常温保鲜等深加工技术集成研发。

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成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常态化开展“一论坛、一讲堂、一课堂”学术活动。有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力推动“书香武夷”建设,朱子文化园二期工程竣工;启动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提升,打造全国首个红色遗址公园。评选第五批武夷山市级非遗传承人85名,出版《武夷文库》(第一辑),创作《守艺茶天下-武夷岩茶记》《半小时爱上武夷山》《山谷有声》等文艺作品。绿色发展

促进产业创优

新增纳统“四上”企业33家、增长136%。“一片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3%,税收稳定超2亿元。“一根竹”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规上竹木企业税收增长82.7%。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3057万人次、323亿元,均增长15%,研学游、自驾游、骑行游分别增长50%、7%、61%……

生态向美、生产向绿。

立足资源禀赋,武夷山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围绕“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等生态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新路子。

“三大攻坚”有力推进。实行“一把手”抓项目谋划,新增入库项目152个、总投资98.5亿元。旺盛智能包装、仙凡福第文旅综合体、岚境溪谷、瓦厂·武夷山煤矿世界级民宿艺术村等项目开工。新引进春尖茶文化产业园、海亮研学、心头肉茶文化庄园等重大招商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38.2亿元。《武夷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全面摸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规划新增三类地块。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出台“开门红”和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32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下达各类奖补6833万元,惠及企业206家。探索推行房票、“共有产权房”等新模式,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58%。新增市场主体6993家、增长9.76%。新增纳统“四上”企业33家、增长136%。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30%,居南平市第1,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

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八马茶业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溪谷留香创新研发基地、凯溢时代包装智造中心、瑞泉文化研究博览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华祥苑正岩广场、骏德茶旅中心等项目序时推进。深入推进“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意欣竹产品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华竹木“以竹代塑”项目开工建设;年产量超500吨的谊品生鲜笋干切片项目建成投产。开展全域水资源普查,争取农夫山泉优先布局武夷山水产业园,加快取水管网、排污管道、LNG燃气站、交通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文旅消费活力迸发。出台持续促进文旅消费8条等政策,精心打造国家公园探秘游、采茶制茶体验游、朱子文化研学游三大主题产品,加快建设月映武夷山、游历图书馆、飞跃福建、传奇武夷等数字化沉浸式项目。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3057万人次、323亿元,均增长15%,研学游、自驾游、骑行游分别增长50%、7%、61%,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新风尚。其中,主景区、印象大红袍接待人数分别达1296万人次、80万人次。

▲五夫朱子雕像广场彩绘稻田(彭善安摄)

▶科技特派员刘国英(中)、徐茂兴(右)在生态茶园为茶农讲解茶园套种油菜技术(邱汝泉摄)

在位于武夷山市生态创业园的八马茶业武夷山生态工业园里,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生产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城乡融合

推动民生创好

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武夷山保护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武夷山凝心聚力抓民生福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年,武夷山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3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2%。打造智慧地名服务体系案例入选全国“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辅优培尖”工程,新增学位1848个。充分发挥“三大就业服务平台”作用,首创“零工保”机制,新增城镇就业1350人。打造“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试点,签约人数19万余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新建省级长者食堂3所,星村、五夫“幸福里”养老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容纳46位老人生活,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这一年,武夷山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76个,完成投资48.23亿元。水美城市崇安大桥至梅溪大桥段贯通并投入使用,补齐城区漫游体系短板。着力解决工业路棚户区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打造全市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城市“经脉”更加畅通。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公里,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2个,惠及8603户。

这一年,武夷山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高质量打造滨水茶香径,将曹墩-黄村-红星沿线“珍珠”串珠成链。统筹内外五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传统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深入开展“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村均上架资源数居南平第1。粮食播种面积22.55万亩、产量9.91万吨,建设高标准农田2.23万亩,整治撂荒耕地1500亩。实施乡村品质提升项目22个。实现行政村农村客货邮融合服务点全覆盖。 (裴礼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