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上,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观看: 27
赞:
智能监测系统织就生态防护网,让每片叶子都沐浴科技之光;生态茶园实现“绿叶子”到“金叶子”蝶变,在坑涧沟谷书写“两山”转化答卷;茶农茶企搭乘“三茶”统筹快车,让传统茶产业焕发共富新活力……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青山碧水间,一片树叶的奇妙旅程,折射着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激荡。青山点翠,茶香沁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更是4.5万多人日常生活的家园。近年来,在闽北连绵起伏的茶山上,一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生态变革正悄然展开……
智慧系统激活生态保护“含新量”
春天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黄金季。树干上的鸟巢菌“探”出脑袋,南方红豆杉绽放出淡黄色花序,生长在沟谷地带的帽蕊草也进入了抽芽期……武夷山国家公园正以万物竞发的姿态,展示其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园内的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种群稳定,藏酋猴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通过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在福建片区发现了34个新物种,涵盖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同时还记录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王李银向笔者亮出了这份“成绩单”。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展示大厅里的大屏格外醒目。这是整个国家公园的“枢纽”,为其提供实时数据的,是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记录仪等设备。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就如同从中心布下了一张大网,各处的监测设备像是触角一样触达国家公园的各个角落。
据王李银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构建了1+N科研监测体系,编制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监测建设体系方案》所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精准追踪生态动态。在武夷山脉的云雾深处,红外相机正记录着黄腹角雉的求偶舞步,无人机巡航轨迹与候鸟迁徙路线悄然重合。王李银说:“这方被智慧监测系统守护的生态秘境,正以‘数智增量’激活生态保护的新动能。”不仅坚持向新发力、以新提质,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为保障当地百姓的权益,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还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推动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11项生态补偿内容。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廖传平说:“通过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地区和民众进行补偿,初步建立起以资金补偿为主,技术、实物等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