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四库联动”释放绿色发展“强磁场”
观看: 21
赞:
春风拂过武夷丹崖,九曲溪畔的玉女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溪水载着山樱落花潺潺而下。崖间新茶冒尖,林下红菇破土,白鹇掠过千年古树林,振翅声惊落一片水珠--这是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独有的春日画卷,也是“四库联动”绘就的生态长卷中最灵动的注脚。
近年来,武夷山扎实推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路径,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森林生态作用不断凸显,绿色发展“强磁场”持续释放。
守护“水库”润生态,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天未破晓,武夷山市兴田镇生态巡护员曾建安便已起身。简单洗漱后,他穿上黑色制服,将手机、对讲机、望远镜等一一备好,准备开启一天的巡护。
河面出现浑浊、河道出现违法采砂、有人违规种茶……凡是与森林和水域有关的问题,曾建安都会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并上报指挥平台,联系乡镇的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只要发现问题,就要第一时间去处理,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生态环境安全。”曾建安说。
去年开始,武夷山市创新生态保护“123”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一委统筹,林长、河长二长协同,土地协管员、河道专管员、林业生态管护员三员合一,强化部门联动会商、人工智能应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员合一”整合后,像曾建安这样的生态巡护员正式上岗。武夷山121个网格一比一配齐生态巡护员,专人专职常态化开展生态巡护,武夷绿水青山有了“贴身护卫”。
为了以系统思维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当地紧盯全市主要流域、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周边土地,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县(市)建设。同时,还将水源涵养功能纳入森林经营管理范畴,严格落实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林长“巡山交树”制,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目前,武夷山市森林覆盖率82.13%,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72%,全市5条河流列入全省非常健康河流,各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湖库水功能达标率100%。
激活“钱库”兴产业,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武夷山市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地、“万里茶道”起点,以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为代表的茶叶品牌名扬天下。
3月,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千亩生态茶园生机盎然。山顶生态防护林郁郁葱葱,涵养着茶园水土;山间茶树沿着等高线错落分布;樱花树、闽楠、银杏等乡土阔叶树套种其间,为茶树遮阴庇护;茶树下绿油油的大豆填满行间空隙,长势喜人。
这就是生态茶园最直观的模样。
“生态茶园可简单概括为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当地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茶、树、草等复合栽培,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
1987年,刘国英从当时的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崇安县武夷乡农技站(现为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工作。凭借精湛的制茶技艺,2000年初,刘国英成为南平首批科技特派员,负责将科技种茶、制茶技艺传授给更多的茶农、茶企。
如今,“以茶兴农”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2024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3%,税收2.28亿元,茶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6%。
打通森林“钱库”,不仅仅体现在做香“一片叶”上。
当地通过探索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模式,做美“一座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崇阳溪生态巡护绿道等项目,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四季茶事”等文旅产品,都在讲述武夷文旅故事。
同时,武夷山深挖水资源潜力,做活“一瓶水”。当地通过建立“专班+国企”的水产业招商模式,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强化与中科院等院校、科研团队合作,全力打造“原料水”产业集群。(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