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首家扶贫“爱心超市”开张区公安局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表彰仪式洪珊梅:用责任守护村民健康30年
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总3517期: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22

洪珊梅:用责任守护村民健康30年

​徐卫清 潘栋《上饶日报》记者 杨小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30余年,走遍下溪街道11个自然村,为村民看病,给贫困家庭垫付药费或是免费治疗,给贫困病人送衣送物,处处为患病村民着想……她就是现年55岁的洪珊梅,下溪街道杨村人,曾获“全省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医生护士一肩挑,奔忙于11个自然村30余年

 

学医,洪珊梅打趣说是“误打误撞”。1986年,22岁的洪珊梅不愿和姐姐一样学做裁缝,于是报考了上饶玉山卫生学校。1989年毕业,她回村里的卫生室上班,这是下溪街道杨村11个自然村、6000余人口唯一的村级卫生室。

忙是洪珊梅从医后最大的感受。看病、抓药、打针、给产妇接生,医生护士她都得一肩挑,忙得连轴转。“最忙的时候,两夜三天都没有合过眼。东家刚出完诊,西家早在我家门口候着。”1995年,洪珊梅刚出院到家,就有人叫她出诊接生。她顾不上休息,背上药箱走了10来里的山路到达产妇家。身体的虚弱加上奔走的疲倦,导致她呕吐不止,边呕吐边接生,硬生生坚持了10多个小时,直到母子平安。“那时,自己都感觉撑不下去了,可一想到那是两条人命呀,再怎么样,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洪珊梅说,这里工作强度大,交通不便,生活条件简陋,诊所先后来了4位医生,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持。

在农村行医,出夜诊是家常便饭。以前交通不便,出行几乎是靠两条腿的,“一晚上都要走个几十里山路。”夜间出行,是需要勇气的。洪珊梅回忆道,农村居住地分散,经常一人早出晚归。每次回家都是一路小跑,摔了磕了是常事。尽管这样,每次出诊完,她都婉拒病人家属陪护回家的好意。

 

呵护每一位患者,她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付费

 

1990年,一个素不相识的邻村妇女抱着个满脸涨黑的小孩冲进诊所。洪珊梅简单检查后,发现孩子情况非常危急。怀有7个月身孕的她,当即从家里拿了200元钱当药费,与该妇女步行了2个小时,把孩子送到县城医院。可惜的是,孩子还是在深夜里夭折了。怕那位妇女想不开,    (下转2版)(上接1版)洪珊梅就和她轮流抱着小孩的尸体,深一脚浅一脚步行了20多里,把该妇女送到家。

“梅姨就是我的亲人。”在同村的王小湖眼里,洪珊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从小就体弱多病,父亲还患有慢性病,母亲双目失明。对于他们一家看病,洪珊梅从来不收药费。不仅如此,每个学期,他都会收到梅姨给予的学费与学习用品。去年他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洪珊梅当即汇给他2000元钱,以作奖励。

免费出诊、贴钱买药,给贫困病人送衣送物……30年来,这样的事做了多少,洪珊梅自己都记不清。至今,她的抽屉里还藏着3大本厚厚的账本,里面都是村民看病赊欠记录。“以前,大家手里都不宽裕,除了生活费,手里的余钱很少。”所以,她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村民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给,从来不催账,最长的一笔欠账都有20来年了,至于有些没还的,她也不提,“都是乡里乡亲,若不是家里真困难,谁喜欢欠人账呢?”洪珊梅说。

 

致力于公共健康,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其实,我真该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洪珊梅说,成家后,只要她出诊,丈夫王小华每夜守到她归来,才肯休息。路途远的,丈夫就骑车陪她一起出诊,直到治疗结束。后来王小华买了小车,就成了村里急症病人免费的“救护车”,即使深更半夜送人就医,也无怨言。由于经常出诊无暇照顾家庭,两个孩子一上小学,就被她“狠心”送进了寄宿学校,对此丈夫也给予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而自己的母亲,面对一些外村的产妇,不仅腾出自己的房子做产房,家里还常备红糖、鸡蛋、桂圆等食品,变着花样给产妇补充营养。

“现在条件好了,交通便利,村里人住院分娩都到大医院。”如今,洪珊梅的工作更多地转向群众血压血糖监测、小儿预防接种、贫困户健康保健等公共健康服务体系。“活比以前轻松了,但责任还是一样的。”洪珊梅说,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居多,只有做好公共健康“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才能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安心。“以前想,做到50岁就退休不干了。可真说退,还是舍不得,这么多年了,大家就像自家人一样。你说,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来找你,能推吗?”洪珊梅说,只要自己身体还行,就会把村医一直做下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广丰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   邮编:3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