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付睿、徐卫清报道:“每次你们来了,我家里就热闹了!”家住下溪街道太阳亭村的视觉残障患者周初一,开心地对来家里开展居家托养服务的乐家圆家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乐家圆)的服务人员说。
乐家圆是广丰区“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的承接单位。自2016年区残联“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托养工作开展以来,已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280名残疾人提供服务3000余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护理、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等诸多方面。
服务人员耐心细致的服务,受到广大残障人士及其家人的一致好评。区残联表示,接下来,将组建跟踪服务小组,明确相关配套措施,更好地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居家托养”
“你们来时可以顺路帮我带箱牛奶吗?谢谢了!”9月27日中午时分,在桐畈镇残协专职委员杨景芳的带领下,新法制报记者来到了家住后垄村的下肢残疾障碍患者卢萍(化名)家中。刚一进门,见卢萍的女儿正拿起手机,对着电话恳请对方帮忙。
结束通话不到15分钟,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家政服务人员便将牛奶送到了卢萍家中。卢萍的女儿感激地说:“好在有残联开展的居家托养服务,要不然连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据卢萍的女儿介绍,她母亲今年40岁,患有肢体残疾,年前已离婚,现在住的是亲戚家的老房子。母亲需要有人长期照料,而她和弟弟还在读书,照看起来很不方便。
一旁的杨景芳向记者介绍道,区残联开展的“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帮了这个家的大忙。
“这个团队每个月都会来我家护理照料一次。”卢萍说,“每次来都会帮助打扫卫生,还帮我搞个人卫生,做复检、按摩。”
其实“居家托养”的内容不仅是,还包括心理辅导、职业康复等等。卢萍在不幸患肢体残疾之后,还遭遇了离婚的打击,一度情绪消极。但自从2018年被纳入“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名单后,一年以来,卢萍的心态慢慢发生变化,人也乐观多了。
“社工们会对受助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为我们排忧解难。”卢萍说,“(我们)私底下都成了朋友。”
“居家托养服务受到了广大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一致好评。”杨景芳受访时说。
残疾人受益
广丰“阳光家园”居家托养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政策?
9月27日,区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向新法制报记者介绍道,“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实际上是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为了贯彻落实《中残联“十三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计划》有关要求,根据江西省残联制定的《江西省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实施方案》,由区残联具体负责“阳光家园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据区残联副理事长徐成华介绍,为了把居家托养这一民生工程做好,区残联认真谋划,周密部署,“首先,开展了调查摸底。在全区范围内对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调查摸底。然后,将一批人优先纳入服务范畴”。公开信息显示,今年,我区共有100名残疾人被纳入每月一次的居家托养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在该区实施“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的几年里,共有280名残疾人受益于这项居家托养服务。
引进第三方
为确保服务更专业,区残联引入了第三方力量作为居家安养服务机构。
一份由区残联与乐家圆签订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服务合同载明,经双方平等协商,就托养服务及收费事宜达成以下协议,服务类型包括:生活照料和护理,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劳动技能训练、辅导性就业服务、支持性就业服务、运动功能训练。
实践证明,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家住某社区的黎大妈,肢体残疾一级,并患有脑血栓,平常只能坐在轮椅上。由于出行不便,黎大妈几乎天天待在家里,时间久了,易怒、暴躁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黎大妈的老伴朱大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乐家圆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把黎大妈为重点心理服务对象,并派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前往她家中进行心理疏导。
“他们每月都会到家里来给我做按摩,和我一起拉家常,还给我讲外面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我的生活变得有趣多了。”黎大妈开心地说,在服务人员的鼓励下,现在她经常坐着轮椅出去晒太阳。
“引进第三方能让幸福更持久更有保障。”在邻居们眼里,现在的黎大妈已经变成一个爱说爱笑、开朗阳光的老人。
据了解,自2016年区残联居家托养服务工作开展以及以来,已为残疾人提供服务3000余次。服务人员耐心细致的服务,受到广大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一致好评。
每月一次的期待
“居家托养”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每月一次的“居家托养”成了很多残疾人的期待。
桐畈镇二渡关村路边的桂花树纷纷绽开花苞,散出阵阵沁人馨香。该村50岁的村民老黄(化名)呆呆地坐在门前,脸上看不到一丝表情。十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他双目失明,如今独自一人生活。
老黄父母早亡,又无子女,起初只有舅舅偶尔会过来照看他。但后来舅舅年纪大了,也渐渐来不了了。
老黄独自在熟悉的空间摸黑过日子,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坐在门口发呆,只有家政服务人员的到来,他的脸上才会不自觉地展现笑容。
“(他们)每次都会问我,需要帮我做些什么。”每次老黄听到这句话都会很感动,“虽然我看不见他们忙碌样子,但我依然能感觉家里被扫得特别干净。”
与老黄一样期待着家政服务人员到来的,还有患视觉残障周初一。周初一下溪街道太阳亭村人,现年60岁的他不但双目失明,还丧失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9月28日一大早,记者随几个身穿红马甲的家政服务人员,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来到周初一家里,有的忙着打扫卫生,有的帮其理发。
“每次你们来了,我家里就热闹了!”家政服务人员刚进门,周初一就开心地说。
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我们收到不少残疾人家属的反馈,他们都很希望被纳入进来。因为地方相对偏远,我们这里在家的残障人士,往往很少受到外界的关注。”杨景芳坦言,希望越来越来的残疾人能享受这一便利的“居家托养”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居家托养服务工作,组建镇(街办)残联理事长、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为主的跟踪服务小组,及时掌握托养对象情况,反映残疾人需求。”徐成华说,“并根据跟踪服务小组调查掌握的情况拟定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阳光家园计划’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配套措施。”
徐成华表示,健全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组建跟踪服务小组,随时掌握托养对象情况,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居家托养”服务能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某高校社会学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应切实回应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需求,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效益,支持引导更多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参与进来,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还应准确把握认真执行托养服务对象、资助范围、申请资助条件等原则要求。
徐成华称,下一步,区残联将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倡导志愿者及义工加入服务队伍,使更多生活自理有困难的残疾人沐浴到居家托养的阳光。
(稿件原载于《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