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果农种出825克天桂梨全区2020年“三重”工作调度会召开胡心田到大南镇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总3624期: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28

66岁果农种出825克天桂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 尹晓军、徐卫清报道:“825克,特等奖,梨王!”主持人话音未落,66岁的汤仕忠脸上笑成了一朵花。716日,能在村里首次举行的“梨王”打擂中一举夺魁,对老汤来说,可提了一口气。

老汤是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塘边村人。村里从1999年开始,在村支部书记饶明荣等党员的带领下种植天桂梨。到现在,种成了区里的名优农产品,也种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今,540余户的塘边村,果农就有400多户,种植面积逾3000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可谓是家家种植天桂梨,户户都有致富路。

不过,老汤还算不上是种天桂梨的第一代,他只是在2001年在全村开始规模种植时,跟着种了300多棵。

“当时看到饶书记他们把天桂梨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就觉得能种出名堂来。”老汤说,为了让大家种好梨,饶明荣将全村的种植基地包片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种植户们个个成了“梨专家”。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006年,塘边村的天桂梨大丰收。当年,老汤一扒拉算盘,收益还真不错,刨去成本,获纯利1万多元!

然而,就当老汤准备大干一场时,身体却报起警来,内风湿引起的关节严重肿胀和疼痛,让他无法干重体力活。无奈之下,老汤只得暂弃果园。

而村里的天桂梨却成了“甜蜜的事业”越来越火,每年7月还搞起了采摘节,前来采摘的游客、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老汤熬了几年,终于迎来了转机。2011年,身体有所恢复,他立马重操旧业,一头扎进荒芜的果园。

“几年没打理,果园杂草、灌木丛生。”老汤说,瞅着树叶稀疏的果树,心疼得直掉泪。

不过,令老汤欣慰的是,村里的果园基地都修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搬运肥料之类的活,不再那么费力气了;喷洒农药也都用上了机械化,高效多了,这让他增添了不少信心。

虽说种植技术并没荒废,但毕竟隔了几年,施肥、授粉、拉枝、疏果等,老汤仍从头学起,一点也不敢懈怠。

“拼了命我也要把梨种好。”老汤说,天桂梨是村里的“致富果”,是一块招牌,如果种的梨品质不过关,自己遭遇损失不说,还丢了村里的颜面,“可不能让人看笑话”。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打理,老汤的果园有了起色。而与之同步的是,塘边村天桂梨产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发动大家做电商,玩起了“指尖下单”;主动对接知名的快递物流公司,在村里设临时办事点,足不出户就能把梨销往天南地北。

不仅如此,从2013年开始,塘边村每年还办起了“天桂梨文化节”,以梨为媒、文旅搭台,创造出了品牌效应。这不,今年又玩起了“梨王”打擂,激发起果农们的“斗志”。

“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都暗地里较劲,争当梨王呢。”饶明荣说,一下子就有50多户果农报名参赛。

面对强劲的对手,老汤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更加频繁出入果园,把自己的梨树伺候得更精细了。选果那天,对着300多棵梨树,老汤瞪大眼睛挑了一遍又一遍,才挖掘出这个825克的特优果。

“不是自卖自夸,我种的梨个个呱呱叫,每个都有七八两重,水分足、糖分高,卖得俏。”老汤说,这两年他的梨子不愁卖,别的不说,文化节当天,就卖了200多箱。

“上万斤梨子三四天就卖完了,论收入,今年肯定不会低于这个数。”老汤骄傲地举起6个手指。(稿件原载于2020722日《江西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广丰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   邮编:3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