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和儒家的优秀思想文化为基干和主体的。孔子和儒家的优秀思想文化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孔子和儒家优秀思想文化以“仁”为核心和最后追求的道德和价值规范体系中,“诚信”具有独特的地位。“诚信”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
诚,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品格、素质的修养。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则道立之”。
当代中国二十四诚
诚,这正是中国文化以浓墨笔论述的重要内容。《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真正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作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
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那么,正行莫善于信。诚信为人,就是在养自我清洁之心、正自身坦荡之行;诚信对人,就是在养天地浩然之气、正道义永存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