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姚科、魏望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广丰区桐畈镇继续流转土地,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多举措、多渠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村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振兴发展之路。
生态+产业,贫困群众找到致富路
“小雪”已过,天气渐凉,但广丰区桐畈镇毛溪村“佳俊”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里,仍然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顺着蜿蜒的山路,记者看到大量用编织袋打好包的马家柚整齐地堆放在山路旁,等待着主人将它们运送出去,部分柚子树上还有尚未采摘的柚果,一阵清风吹来,阵阵柚香沁人心脾。
“我们合作社种植马家柚面积有229多亩,今年迎来大丰收,超过了历年,销路还不愁,广东、上海等地的客户预定电话早早就打来了,产值也很可观。”合作社负责人段总告诉记者,2014年合作社正式成立,以“党建+种养+订单”品牌模式吸引农户、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从当年的年产3万多斤发展到如今年产20多万斤,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吸引了40余农户入股,成功流转盘活了当地闲置的农田和荒山。
“印象最深的还是村里的2个贫困户,他们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出远门打工,在我们合作社除除草,做点杂事,年均增收3000元。”据了解,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成立合作社则意味着荒地可以变钱,人力可以卖钱。基地一年四季都有用工需要,让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截至目前,桐畈镇成立了大小不等的合作社20余个,各村集体经济实现递增,总收入连年翻翻,2019年全镇新增种植面积500余亩;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共有9个村居,总收入达114万元。同时,镇里加大土地流转和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类种植户的培训和指导,做好产业引导和服务工作。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给当地村民、贫困户提供不少就业机会,带动贫困户、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品牌
“要想乡村振兴,首先村民得要富起来。我们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以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的精气神,不断拓宽村级集体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桐畈镇书记朱康贵如是说,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优势,结合自己的优势,不能盲目的去跟风。所以要系统地打造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把品牌做起来,把产业做起来,乡村自然而然就会振兴起来了。
桐畈镇特有的沙性土囊经过专家检测,富含有机物,种植的红薯、生姜等农产品口味独特,口感好,营养丰富,很受欢迎。但是,一直以来是农户自己闲散种植,形不成规模。如何将当地独有的特色农副产品打造成当地的品牌?朱康贵为此费了一番功夫。
上任桐畈镇党委书记以来,朱康贵多次组织召开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让各村居支书围绕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利用开发情况和存在问题畅所欲言,大家共谋划发展思路。
很快,当地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镇里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契机,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形成以中草药、果桃、红薯、山茶为主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统一种植马家柚、脆蜜桃、麒麟瓜等农产品。“支部先带头做起来,等群众看到我们挣了钱,自然也会跟着种。”朱康贵说。
“村里有不少居民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雇佣或合作等形式加入合作社。”毛溪村村支书介绍,“东西卖出去,收入自然也就高了,以种植马家柚为例,以前年收入不足一万元,现在翻十番不成问题。”如今,当地的生姜、麒麟瓜已是名声在外。每到8月,供不应求。
桐畈镇还利用“直播带货”“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打通农副产品供应最后一公里。下一步,镇里还将利用各村居的土地资源优势,将集中连片闲置土地流转,打造150多亩农业观光旅游自摘一体化示范基地,种植硬溶质商品桃15000余株。今年夏天还邀请苏北桃王给各村居进行种植栽培技术培训,并实地勘察地块,计划打造更大桃园基地,不断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