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昨天起在一楼临时展厅展出“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墓葬形式,是我国南方青铜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其中,苏南地区的土墩墓始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在句容、金坛和丹徒境内,茅山坡麓地带是密集中心。
本次展览遴选了2016-2018年间金坛土墩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如牯牛墩土墩墓、高庄土墩墓、立夫路土墩墓群、井头村土墩墓群等,共展示文物150余件(套)。展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何为土墩墓、土墩墓的发现历史、土墩墓的类型与形制、随葬器物及主要纹饰、重要考古发现,展示文物数量丰富、内容详实。
本次展览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主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淮安博物馆、徐州博物馆、金坛区博物馆共同协办,是江苏考古工作者面向大众推出的一次工作成果汇报展。展期至5月6日。
链接———土墩墓利用丘陵地带的山
岗和平原地区的高地,筑起土台,再在土台上挖掘竖穴土坑(墓坑),每个土墩埋有一座至数十座墓葬,最后在其上封高大的坟丘,形成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江南地区称这种平地上隆起的土包为“墩”,“土墩墓”一词由此得名。土墩墓是反映江南地区土著居民丧葬礼俗的重要遗存。
(转载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