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漕河刘宰三断奇案被称之为“三绝四海”的虞景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82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9-04

话说漕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漕河与刘宰

这一百三十里水路的漕河,它不是大自然的造物,它是丹阳、金坛、溧阳三县百姓人工开凿出来的,贯穿三个县,所以称它丹金溧漕河。

最早应该是在隋朝大业年间,隋永世〔溧阳〕县令自南向北开疏渎泾。隋大业末年,丹阳也从七里河向南开河引水,灌溉丹阳、延陵、金坛农田。

虽然远在1400年前的隋朝便有开通这条河的愿望,但三县各自为战,经历了几百年时间,始终未能完成。一直到南宋,这时,金坛一个叫刘宰的人出场了,他辞官回来,闲在家里,眼看家乡如此状况,先给当时管辖金坛的的镇江知府递了一封信,商议开筑七里河以利漕运这件事。刘宰写的这封《复赵守议开七里河书》的文札,行文严谨、词语恳切,提出改丹阳上游珥村、横塘两座堰坝的方案,把贯通三县河道说成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并非徒耗民力、请赵知府勿要多虑的话。后来,刘宰的奏折、果然获得了朝廷批准。这项国家水利工程由刘宰全面负责,三县百姓出力出钱,绍熙年间,这条贯通长江与芜申运河南北相接的漕河终于全线通航。

金坛原是一个闭塞的小城,三万人口,舟船不通,骡马小道。是这条漕河打开了金坛的门户,给金坛带来了勃勃生机。南宋定都杭州,北方人囗向南转移,丹金漕河迎来一次人口大迁徙,金坛人口一下子从三万增加到十九万。

刘宰也许没想到,他开这条河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如此福祉,他也许没想到八百年后的这条河仍然是一条黄金水道。

漕河与练湖

大凡江河,均有水之源头。丹阳境内的练湖,自古以来练湖就是漕河水源的根本。

练湖是一个古老的湖,史志上有很多练湖的记载,唐代金坛戴叔伦在京师漕运总督刘晏麾下做幕客的时候,就协助刘晏到丹阳治理练河,“重开下湖,扩湖八十里”。历代官府也有明文规定,“湖水引入丹金河,以利漕运和两岸农事。”多年来以此作为定制。

《宋史·河渠志》说练湖,有“泄湖水一寸,则为河一尺”的文字记录,就是说练湖的水放下一寸,漕河的水就上涨一尺。元朝对丹阳练湖济漕功能更加重视,增派湖兵长驻练湖,差充专任,修筑湖岸,责成镇江路达鲁花赤管领练湖。解放以后,丹阳大上农业,围湖改田,练湖济漕功能逐渐消失。为保证漕河有足够的水源,1978年在镇江谏壁造了一座翻水站,引长江水济漕一直到今天。

漕河与漕运

什么是漕?车运曰转,水运曰漕。

农民种田向国家交粮,叫皇粮。皇粮由漕船运往国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条漕河从南宋到现在,它输送了多少漕粮,恐怕谁也弄不清楚。

金坛农户、人口、田亩,以及税赋各个年代都有变化各不相同。宋真宗年间,金坛7790户,3万人。度宗年间26800户,16万人。按照‘地丁制’征粮,共征多少,未见有具体数字。明朝洪武二十四年,金坛有土地423顷30亩,按‘一条鞭法’的比例,农民赋税占农民收入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清光绪二年,金坛有田地山塘1.02万顷,按此田亩数,每年征收本色米3.89万担,银7.1928万两。

都说税重多贫户,苛政猛于虎。翻阅金坛史料,金坛过去田租税率,在十五税一即百分之六左右,金坛与邻县溧阳征收水平相似,这种水平是符合国家和农民利益的。

金坛米麦属国家南粮,两季收成,十月收稻,粮起运解京库,夏粮留存本县地方。金坛的秋粮,约定在农历十一月到次年一月解运,不得延误,这是运往淮安的档期。

金坛粮仓早年设在衙门里边,后来的社仓、便民仓屡废屡建,北门城内这个粮仓,是最后的一座,从光绪八年重建一直使用到解放以后,后来这里是县粮食局下面的一个分库。

金坛粮仓的历史有很多文字记载,故事也很多。

国家漕运历史悠久,容易产生腐败,官家对漕运一再下令肃查。漕运有很多规矩,《漕粮条例》规定,“船到次日,应停仓官河,挨次鳞集,以便受兑,如有停泊市河,旗丁头舵立拿捆打,运官钤束不严,一并参处不贷。”镇江府还专门批发督道十禁给金坛县衙,金坛漕运人等,不敢玩忽职守,不敢在漕运上有半点疏忽。

漕河与县太爷

县衙门里的首长叫县令,老百姓尊称县太爷,金坛老衙门历代的县太爷一任一任,大约几百个,历任县太爷的名字,都端端正正留在旧县志里,因其政绩而青史留名。

金坛老衙门在丹阳门县前街,就在今天华中操场的身底下,小小县级衙门,倒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县太爷的主要工作,就是刑名、钱谷、漕运,尤其是漕粮漕运,问题众多,历任县太爷都感到头痛。

自宋代以来,金坛历史上的比较严重的旱涝灾害不下百余次,“舟船上岸、饿殍塞道、天为雨粟、鬼为夜哭。”究其原因,除老天之外,“尚因沟洫堤岸未固,水利当修未修,为弊病之首。

在这种状况下,县太爷怎么办?

金坛一个小小农业县,每年收到的地丁税也不是太多,要上交省府藩库、户部藩库,剩下的才作为县行政费的开支,水利建设要一大笔费用,他也难作无米之炊。

都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金坛知县那时俸禄小麦二十一石、租米一百五十四石。县丞俸禄小麦二十二石、租米一百二十七石。县太爷也要守住清贫,金坛史料上,贪官污吏的知县一个也没有,勤政爱民的倒是不少。

金坛有好几任县太爷,他们在灾害面前、在兴修水利上,在漕运上,是尽力而为的,为金坛百姓鞠躬尽瘁,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是:明崇桢五年柯友桂、正德七年刘天和、清康熙十年康万宁、三十二年贾湖、四十年胡天授、光绪十二年陈炳泰、弘治三年周楫、许弘纲等几位。

这几位县太爷,他们带头捐赠俸银、率领百姓救灾、造桥筑闸、疏浚漕河、建造水关、修建粮仓,金坛百姓视其如同父母,感恩载德,去思不忘。

事情过去多年,最近河南省档案馆接受密县黄氏家族一幅《三十二祖松语公离金坛升户》捐赠图,这件文物作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六百多年了,图上画的是《攀辕卧辙》,画上还有序言和送别诗。序言说到金坛二位县令,一是刘天和,一是黄缙。刘天和湖北麻城人,黄缙河南密县人,他们在金坛任县令期间,正逢水涝灾害,倭寇进犯,他们率百姓在建昌乡建造两座水闸,筑南北两座水关,奏请朝廷赈灾饥民。刘和黄二人后来调任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他们离开金坛时,众百姓拉住车辕,挽留离任的好官,画面上官民鱼水之情感人至深。

写序言的这个人叫邓植,是金坛乡贡进士,写于嘉靖二十四年乙已孟秋。这一幅古画,再现金坛县太爷们的精彩故事。

如今,站立桥头,丹金漕河的水仍汩汩流淌,两岸的人们仍离不开这一条河。胡金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