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先存钱,后消费,存得越多,折扣越高,如今,以打折优惠吸引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成为不少商家的营销方式。各种美容卡、美发卡、餐饮卡、健身卡等不断出现在我们的消费视野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显现。
我区市民王先生三年前在某餐饮店就餐,觉得饭店味道还可以,又有充卡打折活动,便充值办了卡。不曾想没多久该店就关门了,而卡里还有两百多元钱没有用完。王先生尝试打过卡背后的固定电话,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他得知,这个饭店老板在本地还有另外的餐饮店,但是找过去也见不着老板,店员只是敷衍不愿提供老板电话。现在,王先生手中只剩一张没用的会员卡和一个打不通的电话号码,“感觉没有什么办法,所幸卡里的钱不多了”。
如王先生这样前脚充值后脚遭跑路的故事,早就不是新鲜事。不少消费者还反映,预付卡消费有些存在“霸王条款”,如不予退换、遗失不补等,可谓是交钱容易退钱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对于银行贷款,发放预付卡是快速收拢资金的有效方式,也省去了银行贷款的利息。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商家会利用节日,推出大量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办理预付卡。这种方式受到商家纷纷效仿,面值也越来越大。各种权责基本都是口头协议,缺乏书面凭证。一旦经营不善,突然关门的情况也是常见的。预付卡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法规不健全,又涉及到多个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监管,取证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一旦发生损失很难挽回,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在此提醒消费者,在面临充值优惠诱惑时,要三思而行,不轻信口头宣传。尽量选择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经营者,办理预付卡时充值金额不宜过大。办卡或消费完毕后,还应保留相关宣传材料、消费凭证,日后若有纠纷可以充分举证。
余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