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溪镇:光伏产业持续发力经济社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区推行“全流程网上办”模式扬帆奋楫绘新篇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8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4-26

扬帆奋楫绘新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 徐欢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金坛,金坛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坛人民凝心聚力、跨越赶超,一幅踏浪潮头、改革创新的壮阔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不可思议的变化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坐在大码头上廊棚里的木栏杆上看雨景夜景,皓月当空,两岸高低错落的明清民居青砖黛瓦,如镀上银辉,朦胧中更显美丽。”老金坛人徐云子在《金坛城河畔》里这样表述道。1958年拓宽城河,丹金漕河成了一条直线,于氏宗祠遥遥相对的老鸦塘也从此消失,部分融入城河。金坛城河留给后人的,永远是一段温馨的记忆。

50年代,金坛只有丹阳金坛、常州溧水两条碎石子路面公路,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金坛至溧阳、宜兴公路为碎石子路面的建成,晴雨通车的公路由1960年的72公里增加到1980年的179公里。1983年10月1日县城通往各乡镇的公路才全部建成。“不仅仅是交通,城市变化简直不可思议,1999年,在新华楼顶楼20层天台上能把金坛的全貌都看到,那可是金坛最高的楼。连地下室正好21楼,刚好准备跨21世纪。”新华楼住户王丽说,原先金坛的老市政府周边交通拥挤,现在马路全部拓宽了,整个城区板块南迁,版图变大了,沿江城际铁路也在加速推进,市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农民也买米吃了

1952年春,指前庄阳村的李裕庚带领农民办起了金坛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粮食亩产就达628斤,比上年增产六成,此举受到毛主席的复信嘉许。1982年,薛埠镇罗村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王国庆分到10多亩地,一家人开心了好几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金坛粮食连续4年增产,年平均总产量达到31万吨,并一举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从产量结构来说,满足了大家的供需,但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产量,还有质量。”区高级农艺师孙和平介绍,单一种植经济效益低下、质量不高的缺陷显露出来后,农民传统生产观念产生了大转变,他们开始充分运用土地经营自主权和土地收益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土地流转逐渐在金坛农村兴起,由分散的小农种植,到规模化的集体种植,再到园区化高效经营,金坛农业正快速步入多元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昨天去看一位农村的朋友,他正从种粮大户那买了米回来。他说,今天农民也买米吃了。”市民余荣生笑着说,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楼大道已将城镇乡村连成一起,乡村振兴战略启动,田园风光日趋靓丽,现代化农机上线,农业产业化大步向前,农民纷纷住进了楼房公寓。
工业经济“加减乘除”
解放后金坛的工业基础极其脆弱,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只有几个小作坊。1952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国民生产总值的3.5%。60 年代末,乡镇工业总量占了金坛工业的大半壁江山。1978年,金坛的支柱产业初露端倪,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全区工业企业338家。至2017年末,全区工业法人企业超过7701家。现在,金坛工业企业每天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超4亿元,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全年的工业总量。
“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招商引资,只要是能增加产值的,什么都要。现在工业园区招商都要选优质、环保、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原儒林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储正年介绍,乡镇工业园的重新崛起,也体现了金坛工业在解放70年来的历史沉浮。
“加大投入做大蛋糕,‘退散进集’撬动‘绿色经济’、创新驱动释放乘数效应、降本增效转型发展步伐。”近五年来,金坛深入推进两个加快,突出发展“三新一特”产业,海目星、贝特瑞、信维通信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先后落户金坛,2018年,金坛“三新一特”产业投入占比达50%以上,全区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工业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过渡。”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振兴一路凯歌,工业经济涅槃重生,70年的金坛发展,是一场全民参与、跨越赶超的攻坚之战,也是一个踏浪潮头、改革创新的壮阔历程。新时代新征程,金坛将切实践行好新发展理念,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国洪(83岁,金坛城北小区市民)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问:在您的印象中,金坛城区变化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1958年拓宽城河,漕河两岸人家尽被拆去,建于宋代横跨城河的两座石拱桥无法拆卸,最后只好用炸药爆炸。
问:金坛解放70周年,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答:发展的速度很快,到处都是大建设,交通便捷了,退休金也涨了。
问:作为市民,对于金坛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答:很多呀,环境质量、社区养老问题还有医疗保障,都期待改善。


徐云辉(金坛高层次人才,就职于中航锂电)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问: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金坛,后悔么?
答:当然不,我研究的是新能源,是一个新领域,却不陌生,因为很多材料的特性、测试方式都是相同的。公司给我的待遇很好,政府也有很多人才引进政策,我享受到了不少补贴。
问:外出求学到毕业后打拼,再次回到金坛,感觉怎么样?
答:金坛发展很快,而且机会也很多,是年轻人奋斗的战场,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