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级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他们是“领头羊”;民生实事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他们是“领头雁”;上面一根针,下面一条线,他们是“穿针引线人”;立足基层、心系群众,数年累月、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乡村振兴之路上,他们是“带头人”。5月18日,9位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走上“金沙大学堂”,分享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心得体会。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乡村振兴先行军”系列报道。
走进花山村,一路风光旖旎,树木葱郁,小桥流水,街道整洁干净,人们安居乐业。不曾想到,15年前的花山村是全区25个贫困村之一,集体净收入只有8万元,集镇发展缓慢,为数不多的企业也是“铁将军”把门,如何脱掉“穷帽子”,走出一条适合花山村的新路子,成为了当时摆在村书记袁箭峰面前的大难题。
绞尽脑汁想路子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焦点集中在一点就是钱的问题,经济建设绝对不能按部就班等、靠、要,必须立足村情村况,打破常规、走出困境。”扛起村委大旗的袁箭峰带领村两委班子对花山村资源条件、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评判后,坚定地认为巧用资源放大优势是花山村实现发展的“破题点”。
棋盘的方向定了,走活棋盘至关重要。村两委立即对原乡镇企业长期闲置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这步棋收效甚好,随着玻璃厂、酚醛厂等多家企业盘活,相继引进了10多家企业进村入驻,其中规模企业6家,租金收入200多万元。
在第一步棋的示范引领下,村委针对村内砖瓦厂和轧石场等用地面积较大且有部分土地属于建设存量土地的现状,抢机遇迅速实施关停,做足存量土地文章,进行以地聚财。随后,村委趁热打铁对土地进行收储,确保村内发展所需的土地指标。对无力耕种的农户土地,花山村及时流转到集体名下。
撸起袖管迈步子尽管全区的每个乡镇都有通讯移动塔,但如花山村一般,吸纳电塔租金作为村集体经营收入的村很少,在对资产、资源进行处理过程中,花山村委开辟了其独有的处理方式。目前,村里共有通讯移动塔12座,每座约占地100平方米,每座塔租金近万元,可以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超11万元。
在盘活资产资源工作中,玻璃厂盘活是花山村的首个成功尝试,村里没钱,袁箭峰只能通过村干部集资、帮扶资金等凑足了10万元启动资金,与多家金融单位反复协商后,最终以“盘活厂房收取资金支付银行欠款”的方法撬开了资金难题。顺利引进了常州卓雅箱包制造有限公司入驻。
在卓雅箱包生产车间内,300多名操作工在加班加点赶订单,来自日本、加拿大的订单已经堆积到数月之后,宽敞的厂区仓库内,送料小哥们正在细致地对照单据配送原材料。“2016年,我们村里投入了253万元建成了现在这个3000平米的原辅料仓库,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对仓储空间的需要,另一方面村集体每年都会有27万元的收入。”除了厂房仓库租金,袁箭峰还集思广益,开辟了国防中心服务部和九江高速公路救助站等多个三产项目,每年净增收达60万元。
鼓起群众钱袋子
5月,烈日当空,在花山村街道两边,20多条约30米长的橘黄色管线已经就位,施工员正加紧将其铺设到已经挖好的地下,村里投资500万元的强弱电下地项目正在加速度推进。目前,1.2公里的集镇街道的低压、弱电已经下地3000米,路边“蜘蛛网”清理工作已经过半,预计10月全线完工。
“有滩又有山,花山村没有理由守着米袋子没饭吃。”在袁箭峰的带领下,村委紧抓全区发展现代工业园的机遇,主动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沃德丰、华一机械、捷能门窗等众多企业。尽管企业的进驻并不能给村集体带来直接收益,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妥善安置,村民离土不离乡,鼓了口袋,安居乐业,少了留守儿童,多了和睦家庭。
经济实力增强后,花山村随即进行了集镇改造,实施了辅道改造升级、强弱电下地、雨污分流收集、集镇周边水体净化等工程,中心村及较大的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部到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此外,花山村还建成了综合商场、农贸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完成了4公里圩堤加固并实施路面硬化,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山格局”初步形成。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