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兰华
“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这是《创业史》的作者柳青说过的话。它道出人生中毎一个关键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定局。错一步满盘皆输。但是有一种佩剑的人生,打破了这个魔咒:人生何处不成功?
丈夫1963年入伍。从军六年,一路披荆斩棘,两年入党,连年五好战士。在1964年全国军事大比武中,丈夫的侦察班代表南京军区炮兵部队去大连参赛,获得了全国大比武“一等奖”、“特等射手”的殊荣。国防部部长罗瑞卿大将亲临颁奖典礼接见获奖人员。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部队提拔他,派人去他家乡搞政审材料时,被村里造反派揭发“漏划富农”的成份。六年血与泪浇开的花朵凋谢了。
婚后闲聊中,丈夫给我倾诉了一位当兵人在赤日炎炎、冰天雪地里接受训练时所遭遇到的种种艰苦。“第一年参军,父亲来部队探亲,亲见我在风雪中奔跑的一幕心疼到流泪……”
隆冬岁末,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句容辖区汤山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进行军事训练。父亲赶到野营已是夜色催更。部队住宿在生产队的社棚里。屋里黑灯瞎火,稻草铺地,地铺的床单上放置着被雪花打湿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背包。一双大头鞋沾满泥水,放在地上。他坐在地铺上,就着一盏冒着黑烟的煤油灯,用针穿扎脚趾上的血泡……”
那天夜晚,大雪纷飞,北风怒号。社棚里弥漫的寒湿无处不在。父亲和他睡在一个被窝里,用温暖的胸膛贴着他的后背,内疚地跟我耳语:“儿啊,爸爸让你吃苦了!但没有国,哪有家……”“第二天凌晨,风雪依然狂吼。在起床号中,他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以三分钟的闪电,穿好衣服,打好背包。然后敲开水缸里的冰面,打出冷水刷牙洗脸。早饭后部队在冰天雪地里集合训练。父亲站在社棚门口观看军事训练。他们像往常一样,吞着寒气吐着白雾在风雪中奔跑不息,时而低头看地图,时而举起望远镜观测千米之外的目标,时而伸出赤裸的手在风雪中摸出风向风速……他们的鞋被融雪浸湿,眉睫上挂满冰凌,帽子上蒙着雾凇……”
可是六年后他被命运打回了原形,回乡当了农民。这样的打击又有几人不失望消沉?一个当过兵的人,注定他必定一生会披荆斩棘,一路向前。脱下军装的他从农民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得漆黑。干而优则士。接下来他当上了民办教师。民转公的机遇等来了,但是必须考核合格。为了挑战命运,丈夫拾起丢失在从军路上的课本,在寒冬里挑灯夜学,在炎夏中摇扇驱虫,生生地啃下一本本厚厚的书本,通过了一场场文化课与相关资质证书的考试,成功转型为一名公办教师。
十多年的佩剑人生,终于让上下级看到了一个老兵在挫折中挣扎向上的坚强信念。领导把他从乡村选拔到城里的中学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两年后,丈夫调入教育局,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接管全县教育部门校舍的基本建设。负责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局里派他离职去苏州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已经四十多岁的他,重新拿出了在部队那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去拼了。一年的时间要修完两年的课程。十几本大书学习完,还要考试及格才能拿到结业证书。当年那个劈浪斩浪的战士又回来了。捧着课上学习的书到宿舍消化到熄灯之后,躺下脑子里还在写了擦,擦了写那些大学文化涉及到的计算公式。一路上他废寝忘食,不耻下问,佩剑奔跑着向前。学习结束拿到证书后,他瘦了一圈,青丝见白发,头顶见亮点。
六年的军营生活打造出一把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军剑,让他仗剑行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逢山爬山,遇水涉水,一路所向披靡。人生之路竟然越走越宽,越来越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