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蔚
黄绿相间,或许这就是秋天向冬天过渡转换特有的季节景象。不过进入秋季,当江南的荷莲已经是残枝败叶时,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的荷塘却依旧是一番欣欣向荣的色调,俄而,你还能看到一朵朵刚刚绽放的莲花。
我曾经走遍中国四大佛山,阳春三月去过峨眉山,烈日盛夏去过九华山,初冬微寒去过五台山。记忆中第一次去普陀山应该是12年前的一个初夏。这次能够随金坛香道文化协会再一次朝拜普陀山,我感觉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缘分。因为以往海天佛国的普陀山于千岛之间,需要经过几次轮渡方能到达,来回折腾,不太方便。然而,这次一路高速、跨海大桥,相当便捷。当行走在宽敞的跨海观音大道上,我内心意识到:海还是那片海,山还是那座山,但时光在变,世界在变。
荷莲,有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朝历代为文人墨客咏诗绘画的题材之一。古时江南的风俗,把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荷花的生日,由此荷花还有一个“六月花神”的雅号。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有关于荷莲的描写“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可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应该是在公元473年。据说是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为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自春秋战国开始,许多宫廷建筑、器皿以及工艺品都喜欢将荷莲与龙、仙鹤等花纹图案作形象描绘,倚为人们心中崇高圣洁的象征。秦汉后,荷莲文化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各个领域。
我们行走于普陀山,处处可见荷莲图案,墙帷、窗格、门厅、路基。佛教认为荷莲出自淤泥,不仅没被淤泥污染,而又香洁,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脱身,故有“莲花藏世界”之义。按佛系解释,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由此可见,荷莲确实已经成为佛教的象征。人间万卷书,肺腑深藏一堆火,总有一些人懂得释放;总有一些人只能孤独。然而,风雨过后,残花满地,一旦丢失了人性,再盛开的花都终将成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