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各类消费骗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哪些消费“坑”要当心?又有哪些新型消费陷阱?
预付式消费现“套路贷”
预付式消费是需要提前支出金额的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后期维权带来了风险和麻烦。
应对: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在具体消费场景中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查询自己的信贷记录,谨防被这类预付消费“套路贷”。
“坑老”医疗骗局频发
不法分子冒充医疗专家实施网络电信诈骗,将低廉保健品冒充“特效药”高价卖给老人。
应对:老年人之所以会被骗子“盯上”,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医疗类网络电信诈骗和黑心健康讲座的辨别能力。身为子女,我们要将当下流行的新型骗术、骗局等内容,告知自己的父母,以防他们因缺乏防骗知识而被骗入局。
“退保理财”藏猫腻
随着理财的兴起,不法分子在“退保”上做起文章。
应对:“退保”骗局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以此推荐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退保大多会有损失,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辨别真假,更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助农众筹”有套路
“水果卖不出去低价处理,恳求帮我们转发出去”,类似这样的信息经常能看到。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这种助农众筹欺骗消费者。
应对:消费者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需要核实信息是否真实。对于支付了款项却并没有收到货物的消费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自动续保强行“被保险”
原本只买了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或意外险,合同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账户上自动划走保费,再度“被保险”。
应对:面对这类“套路”,消费者要看清此类条款,如果用户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并且专门办理交保费的银行卡,避免卡内余额被自动划转而可能引起的长期续保问题。
“微商”购物埋隐患
“微商”存在于每个人的社交软件和交际圈中,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很难进行监管。
应对:消费者向“微商”购物时,尽量不要购买无三包目录商品、不要做金钱投资,每次购物应留好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若发现“微商”存在违规行为甚至涉嫌诈骗,可以向公安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