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许卫
睡起日满窗,苍蝇黄蜂如沸江。
莫言闲人得睡足,梦到封侯亦劳碌。
隔壁棋客时落子,功名事业此中已。
巫山洛水香成阵,天上晓云为翠鬓。
这首杂言诗《睡起》,出自南宋诗人许必胜。
许必胜现存的17首诗,最早见录于清人吴定璋所辑《七十二峰足徵集》。
《光绪金坛县志》卷八“进士”载:“许必胜,字希文,焘从子,官知巢县,终知无为军,今其系居儒村。”儒村,即今金坛儒林镇。儒林与宜兴交界,皆操吴语,方言相近,儒的发音念作徐。故镇江志所言许氏之徐村,实乃方言之误。那么,许氏是如何定居儒村的呢?
《儒林前巷许氏宗谱》有一篇明洪武三年(1370),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所作《儒林许氏第一世始迁祖晟公传》,其中说道:“许晟,字彦有,许浑(字用晦)之五世孙,萃公次子而焘公之母弟也。”原来,许焘、许晟乃晚唐诗人许浑的后人。许浑生于丹阳北陵,晚年定居镇江丁卯桥,许晟祖居的丁卯桥是南来北往的要道,“高宗南渡,兵马如织。公惧,遂偕焘公迁金沙之东里,是为儒林。后焘公复徙句曲,公独留弗去。”可见,许晟、许焘就是儒林许氏的始迁祖。
《许氏宗谱》记载,许晟生三子:虞卿、商卿、周卿;许虞卿,字舜元,排行三五,生二子必胜、必明;许必胜,字希文,排行达八。因此可以确定,许晟、许虞卿、许必胜是祖孙三代,《至顺镇江志》对三人关系的描述有误。
两宋之际,战乱频仍,中原沦陷后,大批北人避居江南,流离失所的士子无法回原籍参加科举。金兵把战火烧过了长江,宋将韩世忠与金兀术部鏖战镇江,金兵以火攻突围北还。经此一役,镇江府学遭到严重破坏,人心惶惶。许晟家族正是为避战祸而南迁金坛,他们所居地儒林临近武进,武进又属常州,因此许氏由武进往常州参加流寓试顺理成章。同样的例子还有常州志所载,绍兴五年(1135)武进籍进士姚虞卿,其实是位地地道道的金坛人,姚虞卿是金坛乡贤姚辟的侄子,姚辟,字子张,皇祐元年1049进士,北宋散文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洵交游,金坛城内姚家巷乃姚氏后裔聚集地。
金坛《许氏宗谱》记载,许必胜“弱冠登进士”,古代男子至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20岁中进士,是出类拔萃的才俊,不乏先例,比如唐代的娄师德、宋璟,北宋的韩琦,都位及宰相。许必胜年少得志,仕途却不理想,《金坛县志》说他:“官知巢县,终知无为军。”《许氏宗谱》说他:“初知无为军,改巢县令。”宋代为约束武将,以文官治理地方政务与军队,知军即知军州事,也就是知州、知府,领五品衔,而知县只有七品,许必胜初涉仕途,不可能先授五品,又无端降为七品。《至顺镇江志》说他:“终知无为军巢县。”南宋的无为军,相当于一个州府,辖巢县、无为、庐江三县。所以,“知无为军巢县”的正解就是,知(无为军下辖的)巢县。再查巢县志,果有必胜之名,而无为志不录,可见镇江志最实。另有武进志又言必胜官至显谟阁待制,不知从何而论也。
绍兴十五年(1145),许晟、许必胜祖孙同榜进士,传为佳话。明初,刘伯温所作许晟传,再次点明许氏祖孙三代皆为进士。明季,崇祯十年(1637)进士、金坛人张明弼的《必胜公像赞》曰:“兰台硕望,阆苑仙才,标雏凤于英年,追踪北海,绍青箱于祖武,并拔南宫,当时咸谓之,圣童奕世,共钦为人瑞。”雏凤、圣童即喻弱冠中进士的许必胜,“绍青箱于祖武,并拔南宫”,赞美许氏书香世家,而且祖孙同榜及第。
综而论之,许必胜家族的籍贯,是金坛,不仅有宗谱的清晰脉络体现,还有镇江府志、金坛县志的力证,另有历代文人的诗文佐证。因此,毫无疑问,南宋探花许必胜就是金坛人!